•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让侨批成为汕头的城市“名片”

2017年02月19日 11:31   来源:汕头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红头船精神是侨批文化的内核,而侨批则是红头船精神的载体。潮汕侨批顺理成章地成为汕头的城市“名片”。为了进一步弘扬红头船精神,激励市民奋发努力,再创汕头的辉煌,应该将这一城市“名片”做大做强。

  要将侨批这一城市“名片”做大做强,可从以下几个“板块”着手,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系统工程精心经营,实现从平面向立体化、从纸质向数字化推进,使侨批更加形象、丰满,使人们对侨批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西堤公园侨批纪念地“板块”。除了现今建成的侨批纪念广场外,可将公园入口旁边的两座旧楼改建成为侨批文物馆馆址,更加凸显西堤公园的主题,使游客在侨批纪念广场浏览之后,即可进入侨批的“真实世界”,参观侨批原件和相关文物,不必远走他地。

  第二,小公园附近“板块”。这一带原有70多家侨批局,其旧址至今仍依稀可见,可通过进一步调查、核实,登记造册,在现存的旧址前挂上“门牌”:注明批局名称、创办时间,业主姓名等,再从中遴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批局旧址,稍加修复。在小公园南生公司后面,有建于清咸丰年代(1854)漳潮会馆旧址,后改为汕头侨批业同业公会,门面是由两根约8米高的罗马园柱支撑的半园拱顶牌坊,成为汕头的“大三巴”,也可做修复。

  第三,樟林港“板块”。有侨才有批,樟林港是汕头开埠前潮人出洋原重要港口,可在昔日码头附近建一座像颐和园石舫一样的红头船原形建筑,旁边也可立一组出洋潮人与自己亲人依依惜别的雕塑,再现当时的情景。

  第四,隆都“板块”。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物种和文化环境是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两大要素,既然侨批有如此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就应该着力呵护,即不仅对作为文化物种的侨批本身,而且要在侨批所处的文化环境上下功夫,形成立体的生态保护体系。侨批的文化环境包括侨乡屋宇、批局旧址等建筑,体现文物与环境的不可分离性和生态保护的整体性。为此,可将隆都建成侨批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依据是:

  隆都是著名侨乡,全镇15个村(居委会)均有大量海外侨胞,总人数曾接近全镇总人口的两倍。隆都的海外侨胞对祖国、家乡作出重大贡献,如参加潮汕铁路建设,陈慈黉家族斥巨资在汕头市中建起400多座新楼房,约占当时汕头楼房总数的1/10等等。隆都传承着底蕴深厚、本土特色鲜明的潮汕传统文化,至今保存着“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等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府等。重要的是,隆都保留着侨批文化的重要基因,仅在《潮汕侨批集成》第一辑第14-21册中,海外侨胞寄给隆都46个自然村的侨批就有5589封之多,占整个澄海现有侨批总量的1/5。还有与侨批相关的史迹,隆都侨批业相当发达,鼎盛时全镇有17家批局,至今尚存的批局旧址还有11处。另据1948年统计,汕头共有602人在46家批局领取了《批伙证明书》(批伙即侨批派送员,俗称“批脚”),其中隆都籍的有109人,在13家批局任职。同时,还有一批侨批历史见证人和侨批文化传承人。据上所述,隆都有条件争取建成国内首个侨批文化生态保护区。

  此外,建议与旅游业结合,活化侨批文化资源。可开辟“侨批之旅”的特色路线。可将汕头内港逐步形成汕头的维多利亚港,添置清洁能源的“红头船”和开埠后的汽船,并按照当年的形制恢复德记前码头,作为旅游码头。游客按时间顺序参观樟林古港后,即来侨批纪念地参观,拜谒里面的妈祖庙,然后在德记前上游船前往当年卖“猪仔”的妈屿岛,体验当年潮人出洋的情景。再参观小公园的侨批同业公会和批局旧址和隆都侨批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健在的老“批脚”零距离接触。

  最后,可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保存的12万多封侨批进行数字化处理。虽然汕头大学和暨南大学帮助研究中心建立侨批数据库,但都是二、三万封规模,最好还是建立涵盖研究中心12万多封侨批的完整“潮汕侨批数据库”,便于系统化的研究。(王炜中)

【编辑:王盼盼】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