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侨批故事:揭幕海丝金融货币的侨乡记忆

2017年05月23日 15:36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题:海丝金融货币的侨乡记忆)

  从清末至1980年代的100多年的侨批历史中,侨批封上有着丰富的货币信息: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外国银洋、本国银元到国币、法币、金圆券;再到人民券(旧币)、港币、人民币等……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货币历史以及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海上金融丝绸之路”。

  以下两图所示为不同时期侨批封上的货币名称,这些名称显示出不同时期汇兑的货币不同。

各时期华侨寄回家乡的我国当时使用的不同货币。(银本位制时期)
各时期华侨寄回家乡的我国当时使用的不同货币。(银本位制时期)

  早期“水客”通过侨批渠道,输入大量海洋货币(洋银),如鹰银、龙洋等,流入的银元成为闽粤侨乡民众和官方使用的流通货币,给侨乡民众留下了异国他邦金融货币的珍贵记忆。

各时期华侨寄回家乡的我国当时使用的不同货币。(纸币时期)
各时期华侨寄回家乡的我国当时使用的不同货币。(纸币时期)

  银本位制时期(1935年币制改革之前)。我国清代官方长期采用的是银两制,到了1910年清朝颁定《币制则例》,银两与银元并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劳工输出及贸易等因素,在清末至1935年11月币制改革期间的银本位制时期,大量外国银元特别是墨西哥银元(鹰银)以侨批的形式流入中国,因此,体现在侨批封上有多种的货币称谓。由于外国货币的流入,东南沿海民众使用流通的货币也以银元为主。

  纸币时期(1935年11月之后)。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把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称为“法币”定为国内唯一可以流通的货币,其它银行已发行的钞票在流通中逐渐收回,代之以新发行的法币。1948年8月19日发行金圆券,为本位币,法币及东北流通券均停止流通;法币300万元换金圆1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换金圆1元。金圆券发行后恶性贬值。临解放初期,华侨改寄美元原币。新中国建立初期,华侨汇款币种为港汇和人民券(旧币),1955年3月起以港币为主,也有部分汇款人民币。在这期间,这些货币变化的信息均在侨批封上体现。

  随着历史的变迁,以上这些货币名称出现在不同时期的侨批封上。侨批档案堪称一部中国近代货币流通史书,对研究中国近代经济金融的开放历史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作者:谢佳宁 黄清海,原文刊载于《福建侨报》“侨批故事”栏目)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