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飘香抓饭大补 天山脚下美味最难忘(图)(2)

十全大补的抓饭
抓饭也是新疆古代居民的主要食物之一。抓饭,梵语称为pilan,波斯语里称polow,突厥语民族称其“扑劳”,因为吃的时候,主要是用干净的手掇食。唐朝慧琳法师撰写的《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七·陀罗尼集》中记载:“……胡食者,即饆?、烧饼、胡饼、搭纳等是也。”其中的饆?就是指的抓饭。我国著名学者向达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饆?是现今世界上伊斯兰教地区的民族最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乌孜别克族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清油。用它们混合焖制出来的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甚受欢迎。从原料看,羊肉性热,含大量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具有壮阳益肾补血之功;胡萝卜是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俗称“小人参”,具有补气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洋葱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维生素C、钙、镁和铁等多种成分,还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蒜辣素,也叫葱蒜杀菌素,只要把洋葱放到嘴里嚼三分钟,就可把嘴里的细菌消灭干净。另外,大米和植物油也都为人体所必需的食品。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制作,当然是一种富有营养、别具风味的饭食了。难怪有人给抓饭起了个外号,叫“十全大补饭”。
在乌孜别克族抓饭中,还要放一种“卡瓦泰克”的食品。原来,这种食品是在洗净新鲜的葡萄叶子里包上用剁碎的羊肉、洋葱和胡椒粉,撒盐拌成的馅做的,做好后再用线绑起来,很像汉族人包粽子的方法。包好后的“卡瓦泰克”要在水里浸泡一会儿,等抓饭快熟时,揭开锅盖,将“卡瓦泰克”从水中捞起,均匀地放在抓饭上面,再盖上锅盖继续焖抓饭,约20分钟抓饭即可做好。
为了看看乌孜别克族抓饭的做法,我一直在跟踪这每一道程序。他们在做抓饭时,讲究要把洋葱用油炸,直到快炸到焦时为止,然后将炸焦的洋葱弃之,因而做出的抓饭颜色较深,有黑米抓饭之称。胡萝卜也要用油炸,然后把羊肉切成小块,和胡萝卜煮在一起,最后放大米和盐。
该做“卡瓦泰克”了,我赶紧过去观察。一张矮脚小方桌上已摆好了拌好的羊肉馅和洗净的葡萄叶子,桌子四周摆了几把小板凳,乌孜别克族大妈坐在桌子一侧的中间。只见她把葡萄叶子摊在手心上,然后把羊肉馅放在葡萄叶的中间,把四周的葡萄叶叠在一起,最后用白色的棉线将其捆住,做成直径约6至7厘米,厚约3厘米的“卡瓦泰克”。把做好的“卡瓦泰克”用水进行浸泡,有两个作用,一是让肉馅的味道渗透到葡萄叶上,使葡萄叶有味道;二是防止葡萄叶干枯,保持新鲜。“卡瓦泰克”的数量也没有规定,多是根据吃饭的人多少来定的,一般平均每人两个就可以了。
不一会儿,香喷喷的抓饭端上来了,一股诱人的香味迎面扑来,那考究的瓷盘子上盛满了抓饭,上面摆着四个“卡瓦泰克”,两人一盘,正好一人两个。油亮生辉的米粒,透亮的红、黄两色胡萝卜,还有叫人垂涎欲滴的小块羊肉露在珍珠般的米粒之中,这种色彩斑斓的抓饭,顿时勾起了我们的食欲。
大家都用手抓吃这饭,我也不例外,学着大家的样子开始下手了。先吃“卡瓦泰克”,去掉外面捆绑的线绳,就露出了里面的肉馅,葡萄叶已退去了绿色,其味鲜嫩可口,还弥漫着水果的香味,味道独特。里面的肉馅,更是味美,既嫩又鲜;那米粒不用说了,香气四溢,就像吃一种香果,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