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羊肉飘香抓饭大补 天山脚下美味最难忘(图)(3)

2015年04月08日 16:17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古老的美味冰激凌

  “玛拉俊”是乌孜别克族人的特色食品,是以牛奶、白砂糖以及鸡蛋为原料,用传统方法制作加工而成的冰激凌。不少人对“玛拉俊”这个名字很感兴趣,“玛拉俊”其实就是乌孜别克族语言的直译而已,没有实际意思。

  与那种机器制造出来的甜腻冷饮相比,乌孜别克族纯手工自制的冰激凌,口感清爽,回味也更加悠长,绝不会让你的舌头发腻。它很质朴,简单的牛奶、鸡蛋还有鲜奶加上水配好料,倒进一个古老的叫“佛尔玛”的纯铜制桶中,“佛尔玛”分里外两层,里面的是铜做的,用来放配料;外围像一个大木桶,中间的空隙放着冰块,冰块上还要撒一点咸盐。经过“佛尔玛”的旋转、吹风、凝结,用木匙轻舀了一点入口,一口浓浓的奶香,而后是冰爽沁入整个身体,感觉炎热的夏天便远去,时光静止在杯子中,最畅快的莫过于这种感觉。

  我们试图查找这种自制冰激凌的技术来源,但全无资料记载。乌孜拉罕老人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吃父亲做的冰激凌,夏天一次能吃好几碗。以后的一段时间,他就跟着父亲学会了这门手艺。乌孜拉罕的这个手艺也是小时候父亲教给他的。谈到手工制作,老人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温度可以调节。

  据食文化研究学者李春光先生介绍,“冰激凌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它为冰冻冷食,二是它的主要成分为牛奶、奶油。”李先生还说,关于冰食,中国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到唐代又有了“人造冰”;至于食用牛奶、奶油,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就非常流行。

  据史料记载,自东汉以来,分布在我国西、北边境上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五个少数民族已向内地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补充内地劳动力的不足和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又经常号召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西晋灭亡后,这五个少数民族迁往内地的人数更多,十成“五胡内迁”。随着他们迁入中原,给长江以北地区的饮食生活带来很大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奶制品的普遍食用。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也详细介绍了如何养牛、养马和养羊,如何挤奶,如何做酪、做酥。在他的“抨酥法”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酥”和我们今天所吃的黄油差不多。唐代名医孙思邈还在其《千金要方·食疗》中说,“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将它作为保健食品而大力推荐。

  唐代文人也常常以酥的质地和色泽形容事物,如韩愈就写有“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句。在唐人王泠然的《苏合山赋》中,还简单地介绍了“酥山”的制作工艺和食用场面。他写道:“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漓而象起,元冬涸?Z而体成。足同夫霜结霜凝,不异乎水积冰生。盘根趾于一器,拟崖萼于四明。”从文中可以看出,那“酥山”不但属于“冰食”,而且在其原料里加有糖、蜜之类的甜味剂;不但松软得近乎融化,而且还有一定的造型。从某种角度来看,它已带有现代冰激凌的影子。

  手里的冰激凌在我们相互的交谈中,慢慢地融进了肚子。这种入口即化、酸甜可口、芳香浓郁的冰激凌,给我的感觉是奶香味比大街上卖的工厂生产的那种冰激凌味道更实在一些。那种在喉咙里久久停留的芬芳,仿佛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难以磨灭。当夕阳从乌孜拉罕老人朴实的脸面上跃过,在旁边的墙壁上留下影子时,乌孜拉罕是否会想起许多年前父亲教授他这门手艺的场景,而我能在这种细腻的味道里品出勤劳和朴实。(长城)

【责任编辑:冉文娟】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