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舌尖上的鄂伦春:大兴安岭上幸福味道

2015年07月09日 15:25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
字号:

  “鹿角帽子兽衣垫,熊掌雪兔飞龙汤”,“一载浪荡不回家,自有穹庐障风雨”,生动地描述了鄂伦春人世代游猎在兴安岭上的生活场景。如今,虽然他们已经从一人一马一杆枪的原始游牧生活中定居下来,但至今鄂族同胞的某些习俗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特点。精湛的狩猎技巧、特殊的饮食,无一不带有神秘的民族色彩。

  大兴安岭上幸福味道

  山木耳、老山芹、柳蒿芽、野兔、河鱼、狍子,这些城里人少见的山珍野味是鄂伦春人的珍宝。据老单介绍,鄂伦春族定居前是狩猎民族,在自然生存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他们经常吃的兽肉有:狍子肉、鹿肉、猂肉、野猪肉,其中狍子肉最多。

  狍子属鹿科食草动物,肉质鲜嫩、纯厚,入口回味无穷,营养丰富。过去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狍子很多,所以一直是鄂伦春人的猎取对象和衣食之源。食用狍肉,手把肉是最常见的吃法。煮手把肉掌握火候很重要,以似熟非熟,略带血丝者为上品。把打到的狍子或兽的皮剥掉,掏出内脏,洗干净,再把肉切成几块,放在架起的锅里煮就行了。吃狍肉的时候要每人发一把腰刀,再给每人一块带骨头的肉,用刀削着吃。别以为鄂伦春人的传统美食就是清水煮肉,其实最精髓的是鄂伦春人传承下来的蘸料。家住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的猎民单辰说,蘸料一般用毛葱、盐与老汤调和而成。吃肉时蘸着料,香而不膻、肥而不腻,味道极美。另外,猎民们还喜欢生食狍肾和狍肝。每当猎获到狍子后,便会就地开膛破肚,取出鲜嫩的肾和肝分而食之。他们认为生食动物的肾和肝对人有明目健身的作用。

  老单耐心地给我们介绍说:猂即猂达罕(学名驼鹿),是鹿科中体型较大的种类。因形状略像牛,比牛高大,又因背部明显高于臀部,状如驼峰而得名,在中国仅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一只成年猂的鼻子约10斤重,鼻部的软骨和近乎透明的肥肉加之粗丝瘦肉,嚼起来非常适口。猂鼻子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将鼻子割下来,直接放在炭火上烧烤,待其毛皮烤焦后,用猎刀将毛灰和焦皮刮掉,清洗后放入吊锅,用清水煮四个小时左右,煮烂之后切块蘸着盐水吃,味道别具一格。另一种是将猂鼻子用文火煮烂,捞出晾凉,形成胶冻,用猎刀切成小块,摆在桦皮盒子里,蘸盐水吃,清香扑鼻,使人胃口大开。

  飞龙又名榛鸡,传说它是龙变成的,体态较小,毛呈灰色,但起飞的时候声音响。飞龙的吃法主要是熬汤。飞龙汤的做法十分讲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锅擦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腥,然后将洗净的飞龙剁成小块,放入锅中煮,约五分钟将汤从锅中倒出,加盐及葱末即可食用。还有一种做法是: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锅里的沸水舀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成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蒜末一块放入锅中,在沸水中煮五分钟即可食用,飞龙汤清淡,色白无杂质,喝起来更是清香可口。现在为了保护珍稀野生动物,鄂伦春人早已放下猎枪、不捕杀飞龙等野生禽兽了……

  河鱼、山木耳、野猪肉、老山芹炖狍骨头汤、柳蒿芽炖排骨、兔子肉、狍子肉干等也将一一端上老单家的除夕餐桌。老单一边做菜一边听着一家三代人闲话家常,灶台下的旺火映着他的笑脸……老单的岳母葛长芸老人说,以前在山里过年时,最大的乐子是大家冒着严寒骑马串门拜年,一起唱歌跳舞,小孩子坐着袍子皮在山坡上打滑梯。如今生活好了,猎民从山上下来住上了砖瓦房,串门的交通工具也由骑马变成了开车。一家三代人围着火炉边吃年夜饭边看电视,感觉生活真是越来越好。

[1] [2] [3] [下一页]

【编辑:冉文娟】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