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中国电影“普天同映” “筋斗云”翻到不列颠(图)(3)

2016年02月07日 12:4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字号:
SC国际电影公司负责《大圣归来》在英国的发行。图为该公司负责人Simon
    SC国际电影公司负责《大圣归来》在英国的发行。图为该公司负责人Simon Crowe拿着电影中出现的玩偶。(法国《欧洲时报》/刘玲妤 摄)

  水土不服?:“洋大圣”才能真“归来”

  在今年,除了《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海外同步上映外,还会有另外一部于2015年在中国影院已经大火的《大圣归来》将在英国上映。但届时观众可能看到的会是重新包装,更适合西方口味的“洋大圣”。

  中国电影业本土市场的蓬勃发展,无疑引起了国际电影人的关注。国际电影公司在把中国电影推向所在国时,为适合海外观众的口味,有更多的考量。海报、英文名字、故事情节和俗语翻译等可能都要重新调整。

  SC国际电影公司是一家驻伦敦的电影销售公司,主要专注于国际电影销售、发行、投资和制作。SC公司负责人Simon Crowe对《欧洲时报》记者表示,他今年来一直在关注中国的电影市场,平时会订阅《华语电影市场》这样的业内刊物来了解信息。他注意到中国市场,是因为之前的一部中国电影《煎饼侠》上映时,这个市场的容量和潜力,让他很触动。他用“这票房数字太难以置信了”来形容。但是对进入中国市场,他还有着文化和政策上的担忧。

  《大圣归来》是SC公司和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合作,该公司负责电影在海外的销售。Simon表示,在《大圣归来》的项目还处于孵化于脚本状态时,他通过一个同事的引荐认识了其中一个制片人。随着项目推进,这个制片人让Simon看了越来越多的素材脚本,他感觉这会是一个很棒的动画片,便决定合作。最终《大圣归来》在中国所创下的票房纪录是他也未曾料想到的。在Simon的记忆里,英国曾播放过中国经典连续剧《西游记》,美猴王就是在那时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Simon认为,在中国电影向海外输出时,确定目标观众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对中国经典形象重新包装才能更好的找到海外市场。他表示,因为海外观众并不会向中国观众一样,对某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有足够的理解。他举例说,如果中国观众看到“孙大圣”的图案,脑海中自然会有“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典故,也会想起“孙悟空”活泼不羁的个性。而这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海外观众,就很难产生共鸣。一些在中国流行的经典IP(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就很难在海外找到市场。

  Simon还向记者透露,《大圣归来》在海外电影市场的早期海报主角不是孙悟空,而是江流儿。因为作为一部没有年龄限制的电影,海外观众首先考虑的是,适不适合儿童看。他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只张牙舞爪的猴子给观众传达的效果反倒不如圆头圆脑的江流儿,毕竟为孩子选择电影的是家长。

  除了宣传海报,《大圣归来》的英文名字也最终经过了修改。此前,电影在中国上映时的英文名是Monkey King: The Hero is Back,然而在海外销售时,名字则变成了Monkey King: The Hero。Simon解释, The Hero is Back更容易让人以为这是某部电影的续集,无形中会丢失很多潜在观众。实际上《大圣归来》是一部故事独立的动画,即便没有中国文化背景也能毫无障碍的欣赏。

  此外,有关涉及到玄学神话和古代宗教的题材,文化翻译和输出并不简单。例如“一花一世界”这样的台词就极难翻译,无法让外国观众感受到其中的精髓。

  与此同时,Simon也提到,没有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市场在输出一些各年龄段都适合看的电影时,也会面临一定的困境。《大圣归来》中有许多打斗场景,在英国如果不进行删减,是无法给所有年龄的儿童观看的。“所以,如果有在海外市场发行的计划,制片公司在电影筹备前就要及时规避这些可能有影响的方面。”

  好莱坞主宰:找准“中国体裁”才有“国际空间”

  对于中国电影进入英国市场的现状,英国国际电影商务和创意产业资深专家及从业者Angus Finney在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英国电影是一个激烈的市场,是一个被英文和好莱坞大片主宰的市场,中文电影要在这样的市场分一杯羹是非常困难的。比起推广给海外华人,找到好的发行商和平台为中文电影赢得更广泛的受众,是一个相当大、但又非常重要的挑战。

  英国电影协会BFI在今年初发布的独立数据显示,英国电影制作正在茁壮成长。2015年,英国电影制作量大幅度增长,供产生14. 75亿英镑的花销,比2014年的10.93亿英镑有35%的增长,这是有纪录统计以来最高一次的数据。Angus认为,这对中国电影来说,实则意味着市场的收紧和日益渐高的竞争力。“只有最佳的中国电影才在英国找到空间。 ”

  Angus进一步分析,英国主流受众其实很保守,通常会选择观看他们对以往“体验”有把握的电影,无论是被题材还是电影明星驱动。因此,华语电影要想进入这个市场,需要从中国电影适用的国际性“体裁模式”出发,比如动作片、史诗题材。“它们都很好辨识,在海外市场有非常明确的受众。然而发行中文电影的挑战在于一些更特殊的电影,比如最近在中国很受欢迎的《捉妖计》,就难以匹配国际观众的偏好模式。”Angus说。

  说起中国电影在 “走出去”时存在的问题,业内人士也表示,大多数国产片不能把中国文化与海外文化融合。一些影片的内容情节虚假、幼稚,不能打动观众,题材也引不起共鸣。

  对于中国市场自身的发展,Angus表示,中国电影整体发展迅速,不仅是从影院建设方面体现,社交媒体和平台对电影内容的传播也同样高速增长。行业领先的中国企业家和好莱坞制片厂的联盟也浮现出来,例如最近传奇影视和万达集团达成的交易。

  然而,Angus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要与国际对话还存在缺陷。他表示,外国公司往往难以准确解读中国市场。“长远地再看定额系统(中国每年只引进34 部外国电影),理解‘国产电影保护期’对中国本土重磅大片的影响都十分重要。例如《捉妖记》在上映时利用‘管制’期避开来自好莱坞大片的竞争。”

  与此同时,产业评论员和好莱坞制片厂对中国电影票房的统计系统也存有疑问,认为那是不太可靠和“被主观干预”的。Angus表示,这种情况滋生了缺乏信任和透明度的问题,而中国仍继续从显示的票房收据中盈利,这种系统报告上的干扰会阻碍国际间的合作和进展。

  全面向好:中英合作并非“看上去很美”

  尽管中国电影要真正在英国院线占有一席之地困难重重,两种不同的电影体制要有效沟通还存在一定障碍,但近年来中英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电影领域的合作也有不小的收获。

  《中英电影合拍协议》、中英《电影合作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国家机构间建立的合作机制,给中国电影进入英国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驻英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项晓炜表示:“在中国和国际的电影合作中,机制建立得最完备的目前是中国和英国”。

  项晓炜表示,中英电影合作目前大的形势是全面向好,中英双方都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希望进行深入的合作。他进一步说明,除了两国于2014年签署的关于电影合拍的协议外,中国国家电影局和英国电影协会也于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期间签署了《关于电影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跟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地签署的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上,都有关于电影交流的内容,这让中英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之间的电影合作的法律性框架更完善。

  项晓炜回忆称,刚来英国的时候,他发现双方在电影方面虽然合作意愿很强,但是渠道很窄,而且双方对合作的理解及方法都有一定差异。

  而这些年随着中英电影合作机制的完善,除合拍以外,还涉及到共同培养电影人才,以及在电影投资、金融、发行、产业化运作等方面创造更多的合作可能,电影产业人员之间的接触也更加频繁。

  此外,项晓炜还提到, 中英在电影研究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合作形式也不再单一,在朝着更多元和实际的方向发展。2014年,英国电影协会(BFI)的“中国电影百年”(A Century of Chinese Cinema)活动,80余部华语电影在英国院线展映;同时,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电影展播上,专门设置了英国电影板块;上海电影节也邀请英国电影做为首发;中国电影资料馆与英国电影协会长期以来在老电影修复上保持着良好合作。项晓炜表示,这些活动为双方电影的研究以及实际合作做了积极的铺垫。

  关于中国电影走出来,项晓炜认为,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渗透可能比观众看到得更深。电影在走出来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取向,不同的电影体裁形式在适应不同的观众群,和观众之间建立的互动关系也不同。“可能大部分人看到的会是每年英国两个大的华语电影节,看到目前在中国高票房的电影在英国的影院上映等商业层面的呈现。但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比如短片、微电影,或纪录片等电影形式,这些交流一直在发生,只是不会像商业推广下那样引起观众的广泛注意。”

  项晓炜说:“在电影交流中,忌讳的是固化僵化的形式,从这一点上,中英之间建立有长期可持续的电影交流机制,也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来填充。”(侯清源 刘玲妤)

【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