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东莞非遗墟市:让非遗“活”在当下(图)

2017年03月03日 13:5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茶山公仔传承人林暖钦正在教孩子上色。
茶山公仔传承人林暖钦正在教孩子上色。
中国侨网莞草编织品的新旧对比。
莞草编织品的新旧对比。

  2月25日是东莞非遗墟市在年后的首墟日。自去年10月1日,东莞市文化馆非遗中心正式启动非遗墟市以来,该项目已经运营五个月。非遗墟市今年会迎来哪些新变化?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非遗中心与非遗传承人又如何应对?

  非遗墟市成旅游新热点

  悬挂招牌、搬运货品、分类摆放……每个摊位的负责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紧张而有序地为开墟做准备。10多分钟后,16个摊位就“摆好阵势”准备迎接年后的第一批客人。

  作为年后首墟,非遗墟市特别增设了4个摊位。除寮步豆酱、高埗矮子祥腊肠、厚街什锦菜头、清溪荔枝蜜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到场外,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莞草编织品也出现在墟市上。莞草编织传承人叶小玲带着莞草编织而成的提篮和花盆前来趁墟。同样引人注意的还有经过创新设计和染色,造型独特的莞草小家具。这些莞草作品是由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家具工作室26名师生历时五个月,对莞草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成果,年前还作为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协同创新成果亮相岭南美术馆。如今这些莞草摆件、座椅、台灯、地毯走出美术馆,与公众见面。不少市民对这些传统但又不失时尚的作品感兴趣,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和上前咨询。

  尽管当日天气寒冷,但现场人气不减,不少市民乐在其中。非遗墟市开设在市文化馆非遗展厅旁的公共空间,游客可以游览非遗展厅,通过翔实的音像视频和图文资料了解本土不同非遗项目和风俗。而墟市可以让市民直观地接触到非遗产品,各摊位的传承人也会热情地介绍产品的源流和特色。两者相结合,自然形成了一条增广见闻、购买特色手信的旅游线路。当天就有旅行社组织了逾百人的旅行团前来游览。

  旅行社工作人员管建兰告诉记者,当日组织的旅行团是公益性质的,游客主要来自企石和横沥两镇。旅行社之所以选择市文化馆作为旅游点,是因为这些游客远离市区,对东莞部分镇街不是特别了解,而这个地方展示了东莞不同镇街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地道美食,是一个认识东莞传统文化好窗口。

  与传统节日结合相得益彰

  非遗中心根据传统墟市有固定墟期的做法,并结合现代人消费需求,决定每周六巳时(9时)至申时(17时)开墟。众多非遗项目历史悠久,本身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风土气息,而且常常与一些节庆相关。因此非遗墟市上的产品销量也受季节或节日影响。比如冬至时,应节的松糕在短时间内被抢光;天冷时,腊味和腐竹这类适合烹制煲仔饭和火锅的食材就特别受市民欢迎。

  非遗从传统中走来,总能勾起人们的集体回忆。当天,石龙醒狮头摊位前一直人头攒动,许多家长都让孩子试戴和挑选醒狮头。给孩子购买了小鼓的何先生说:“我小时候也玩过这些小狮子头和鼓,看到儿子站摊位前不肯走就给他买了一个,看到他玩就像看到自己小时候一样,非常怀念。”

  非遗墟市的地点还不局限于在市文化馆。市文化馆非遗部主任何超群说:“我们今年计划举办32场非遗墟市,其中10场是跟其他城市交流的,10场是下到镇街的,12场是放在文化馆。”

  今年第一场下镇街的非遗墟市就与莞城的元宵活动相结合。据悉,元宵当日,移师至莞城东门广场的非遗墟市持续5小时,冼沙鱼丸、裹蒸粽、糖柚皮传统特产等吸引了过万客流,不少商家卖断货。莞城还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设置了莞城传统小吃摊位,让前来游玩的市民能一尝地道的莞城风味。

  日前,非遗墟市还在东坑卖身节期间开墟,受到不少东坑市民的欢迎。在东坑工作了十多年的杨先生表示,许多非遗墟市上展示的传统食品他还是第一次品尝,逛了一圈后,他还得出了东莞食品口味偏甜的结论。

  非遗墟市与其他镇街举办的活动相结合,不但增加了传统节日的氛围,还让休闲餐饮、观光购物的方式变得更有本土特色,使本土居民和外来人员都能更好地感受到东莞的传统气息。

  墟市效果不错难题不少

  笔者曾四次来到非遗墟市现场,12个摊位展销的产品是以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为主的非遗项目,而且以传统技艺制作的美食占绝大多数。从现场的销售情况来看,传统美食的吸引力也远远大于传统手工艺品。这促使不少工艺品传承人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

  以茶山公仔为例,在刚进入墟市时,传承人林暖钦以展销成品公仔为主,但是效果并不好。为了帮助林暖钦打破销售困局,结合他在非遗课堂上的授课情况,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和林暖钦的女儿建议他留一部分公仔半成品,让顾客体验亲手上色的乐趣。而这样一个小改变,为林暖钦带来了不少生意。

  在运营过程中,非遗墟市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非遗中心每周会通过抽签或轮流方式的方式确定12个摊位,因此每周展销的内容并不固定。初期,不少传承人不重视包装宣传,没有在产品上留下信息或者卡片,顾客想要回购时,找不到人也找不到联系方式,不过这些问题都已经陆续得到改善。

  然而有些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比如附近镇街的非遗传承人热情比较高涨,会经常来赶墟,摊位相对固定,而对于部分较远的镇街的传承人来说,交通和效益会成为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来的频率不高。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非遗项目如龙舟、麒麟、千角灯等难以在非遗墟市上顺利销售。目前,非遗中心正在构思方案,以促进东莞更多非遗项目向生产性保护过渡。(文/林玉清 图/林玉清 柯秋彬)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