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文指出,解决好域内汉语和域外汉语的协调问题,对于域外汉语的维护和发展,鼓励更多华人学习汉语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也成为文章作者所发起编写《全球华语词典》的主要目的。汉语的应用不限于中国,学习汉语也不全在中国,因此,编好结合当地社会情况与语言情况的汉语教材,就是必需的。文章认为,编纂华语词典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词典注释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加强、巩固华语的共同核心,华语的趋同。
文章摘录如下:
语言的发展与变异,是免不了的。从华语走向世界的视角观察,华语的应用与规范问题,就不可能只从中国国内的需要或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更注重华语区之间的交流。就在这样的看法下,我于1999年发起编纂《全球华语词典》,以解决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我分别于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在香港、北京和南昌提出编纂《全球华语词典》的建议。特别是2002年,为《中国语文》五十周年纪念而在南昌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当时重要的语言研究者都在场。
2004年6月,我率先在新加坡正式成立了新马泰印的编写组,汪惠迪先生担任主持人。(编按:汪惠迪当时是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语文顾问。)
2005年1月18日,中国教育部语言信息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在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持召开词典的编写会议。
2005年3月,《全球华语词典》的编写计划获得中国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立项,列为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的科研重点项目,并拨发研究费,北京商务印书馆承担印刷以及其他费用。至止,《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工作总算正式落实了。中、港台、澳门、新加坡等地的13所大学和三个学术团体/机构参与了这项工作。
共同语的规范问题
这本词典命名为《全球华语词典》。
什么是“华语”?李宇明教授认为“华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现代世界华人的共同语。”
汪惠迪先生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华语一词的应用面逐渐扩大,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华语是一个能够促使人们语文生活和谐,具有包容性的词儿。”
郭熙教授提出“规范是共同语内部的,协调是区域性语言或方言之间的。用‘协调’,反映出域内汉语和域外汉语的平等,反映出这种协调的双向性、互动性。……汉语要国际化,那么,汉语就必须进一步丰富自己。……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世界性的汉语而不通过它在世界各地的变体来丰富自己。这就是域内汉语身为汉语的大本营,而又要与域外汉语采用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的原因。……因此解决好域内汉语和域外汉语的协调问题,对于域外汉语的维护和发展,鼓励更多华人学习汉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上面的这些看法,都既看到了“规范”的需要,也看到交流的需要;同时将各地华语当作是丰富现代汉语标准语的源泉。这是华语国际化时,我们的基本看法。因此,编纂《全球华语词典》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交流,让各地的华语在交流中自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