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海外华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教学方式应从过去的“授之以鱼”传统型向“授之以渔”现代型转化。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突出,大有谁不实行谁就要落伍,被耻笑之势。
无庸置疑,教学方式的科学转化是正确的,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提出自己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一点海外华校的教学尤其重要。
试想:学生头脑中根本无“鱼”,又何谈“渔”呢?所以笔者以为学生欲想得到“渔”,那么教师首要的任务必先“授之以鱼”。那么对于海外华文教学来说,“鱼”在哪里呢?
一、“鱼”在拼音
拼音是一切华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国内从小学到中学无时无刻不学习,就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都把字音放在试卷中的第一题,素有“天下第一题”的称号。国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华校呢?其重要性,其基础性不言而喻。
拼音是识字的基础,是讲好普通话的前提。
首先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以此为依托,每一部分细讲,讲细。怎样准确发音,如何拼音,声调的位置,音调的把握(包括儿化音,轻声)以及隔音符号的运用等等都要讲明白,讲透彻,真正做到准确无误。
在我半年来的实际授课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声母和韵母,韵母和韵母的搭配上混淆不清,声调的位置也是胡乱标出,读音也不准确。如“酿”,学生的读音是“nàng”;“酌”拼成“zhúe”,不但拼音错误,而且声调的位置也不对。根据华校的特点,zh、ch、sh与z、c 、s也务必分清。学生分不清的现象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还有就是常见的特殊字词的变音变调,如“不”“啊”“一”等;再者就是形容词后的叠词要变平声,这虽不常见,但仍要告诉学生,如专修(上)《华文》教材第一篇课文《两个老人》中的“湿漉漉”,学生查字典“漉”是四声,而在“湿漉漉”这个词中词典明确标出是一声;又如《蜜蜂的赞美》中的“黄澄澄”也是如此。
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应从常见的多音字上入手给学生系统一下,每篇课文遇到的时候,都应作重点梳理,以此积累,化整为零,丰富学生的字音知识。
以上几点从小学到中学甚至是专修,要常抓不懈,而且都要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去处理。只有能够掌握拼音的基本知识,正确地发音,口语表达和朗读课文才能有抑扬顿挫,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或正确地朗读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所谓“朗朗的读书声”并不是那种“唱书”或一个字一个字的“迸书”,若如此,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所以要朗读,尤其是大声朗读,既锻炼了学生的发音,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