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留学生》杂志专供中国侨网发布稿件,未经该社允许,不得转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国8年来,邢新会默默耕耘在祖国的科研、教学战线上,认真履行着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激情满怀,有的是一如既往的执著,一如既往的勤奋,一如既往的奉献……他正用青春与热血奏响人生的华美乐章。
文/陈曦
他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凭借刻苦努力考上大学;他求学东瀛,博士二年级就被邀请留校任教,毕业后成为日本生物工程领域首位外籍文部省教官;他甘愿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国;他成功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工程”,成为国内生物工程界的领军人物,他就是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
眼前的邢新会热情、开朗,灿烂的笑容如同三月明媚的阳光。他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忙着倒茶。
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邢新会静静讲述着他的似水年华,时光仿佛回溯到很久以前,回到了那个梦想起飞的地方……
一波三折求学路
邢新会生于河南偃师,与唐代高僧玄奘、北宋名相吕蒙正同乡。据邢新会回忆,小时候自己活泼好动,并不十分喜爱学习,反倒对河南的地方戏“曲剧”很感兴趣,也只有曲剧能让他安静下来。邢新会嗓门清亮,小小年纪唱起曲剧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其父甚至有过送他去剧团学戏的想法。时至今日,邢新会一直保留着这个爱好:紧张的工作之余,来几段婉转流畅的曲剧,怡情养性。
尽管平时学习并不太用功,但邢新会聪明伶俐,初三时努力了一把,竟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然而,仅过一年,邢新会就经历了人生之大恸——他的父亲不幸去世。这犹如晴天霹雳,给这个贫困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邢新会一时不知所措,几欲退学。学校老师十分看重小新会的功底和天分,反复开导劝说,这才坚定了他继续学习的信念和决心。
父亲的离去使这位弱冠少年坚强、成熟起来。从此,邢新会不再贪恋玩耍,而是衣宵食旰,发奋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9月邢新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起初,邢新会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他一心想在数学或物理方面发展,不巧这两科在高考中发挥得并不理想。而他最不喜欢的化学,成绩却出奇的高,这才被录取到化学系。有大半年时间,邢新会一直为此郁郁寡欢。但即便如此,他的成绩依然是全系最好的。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神州大地百业待兴,处处洋溢着发展实业、建设国家的热诚,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课程的深入,邢新会也渐渐对这门曾令他头痛的学科产生了好感,尤其喜爱做实验。老师们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态度也深深地感染着他。
回顾那段经历,邢新会表示这是很好的人生磨炼,一方面为他日后从事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使他意识到,把不喜欢的事情努力做好,并不容易,而如何将不喜欢的东西变得喜欢,更需要用心思考、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