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度,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堪称“国魂”,绵延传承于后世子孙,为之骄傲,让人叹服。希腊有神话,意大利有歌剧,中国有什么?在儒家文化浸染上千年的中国,堪称天下无双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但或许惟有江南烟雨中传来的昆腔曲韵最能优雅准确地表达出这个民族的谦和、含蓄、宽容与尚美……
昆曲艺术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至今惟一完整保留舞台演出形式的戏剧艺术。曾有人说,昆曲其实就是我们的“国魂”!因为她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诠释了这个东方国度的古老与高雅。然而,时至今日,京剧已被尊称为“国粹”,誉满天下。走过600年历史的古老昆曲,又为何兴衰变幻,差点成为历史的废墟,被我们不经意间遗忘?
俺一似惊乌绕树向空枝外,谁承望做旧燕寻巢入画栋来。今日个知音喜遇知音在,这相逢,异哉!恁相投,快哉!待我慢慢的传与你这一曲霓裳播千载。【长生殿·弹词·煞尾】
寻梦:曾经的辉煌为何濒临灭绝?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丝竹悦耳,笛声悠扬,旖旎作舞,婉转而唱。早春北京城南陶然亭畔,北方昆曲剧院内简陋的排练厅里,演员们正在为即将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的《牡丹亭》等4部大戏紧张彩排。担纲主演的魏春荣、王振义尽管已经是海内外昆曲界知名的“角”,但对于这次演出还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无不透露出对演出的重视与欣喜。
“难得有这样4场连台的演出机会,我们没有自己的剧场,所以演出机会就少。”魏春荣说这话的时候,王振义嘴角露出一丝苦笑。他说:“这次也是市场运作的一次尝试,相信以后能够好起来。”从十几岁开始就作为同学一起成长、学戏的他们,如今岁月沧桑,王振义已然白丝染鬓。不过,他们在坚守,他们依然充满着无数希望。
昆曲艺术与古希腊戏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至今惟一完整保留舞台演出形式的戏剧艺术,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成化至嘉靖年间,算来已有600年的历史。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艺术最高境界。如果将历史上溯几百年,昆曲应该是这样一幅场景——
江南园林,士大夫阶层雅聚一堂,少不得昆曲戏班笙歌作舞,绵软和唱。就是潦倒的文人墨客,也会买酒而沽时把“闹学”、“惊梦”学唱一番。
北京宫廷,乾隆皇帝堪称昆曲最痴迷的“粉丝”。从他继位起,便大修戏台,宫廷里专门有上千号昆曲艺人为皇帝唱戏。而皇帝的爱好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发展,许多地方官员便极力推崇昆曲。在国家图书馆的《南巡盛典》,忠实地记录了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地方官员绞尽脑汁排演了一出《寿山福海》,舞台华丽,热闹至极。
而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同样喜欢昆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养了一班昆曲优伶,为的就是在康熙南巡时孝敬“老主子”。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那时,它是宫廷相府中的常客,是文人雅士的时尚。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徽班晋京所演变成的京剧横空出世,加之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百戏之祖”的昆曲逐渐不再独领风骚。
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日后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不过,到上个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京剧。甚至在一些剧院的海报上,特意标注“今日演出无昆曲”来招徕观众。
当京剧开始引领中国戏曲潮流后,昆曲,曾经的兴盛至此成为记忆,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像梦一样渐渐远去……
北昆的彩排厅,也许是京城所有演出剧院最破落的彩排场所。小小的舞台上,几盏昏暗的灯光下,魏春荣、王振义和他们的伙伴正在彩排即将演出的《关汉卿》。秦艳副院长拽了拽记者的衣角,把记者带到演员的宿舍。一个约莫20来岁的女孩羞涩地说:“屋里太乱了,真不好意思。”所谓的乱,其实倒不是不整洁,而是房间实在太小,不但住四个人,而且没有什么衣柜,个人的衣物等东西只能堆在一起。秦艳说,孩子们都很用功,我们的演出也在尝试市场运作,希望我们努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笛声传来,彩排又将开始,阳光下的那群年轻人又开始他们的憧憬与希冀……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牡丹亭·寻梦·江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