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后、80海归都将随时调整自己,以更好地适应或影响这城市。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后海归,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特质?与前几代海归相比,他们对于社会、对于生活、对于城市的看法和前辈有着什么样的不同?记者分别采访了深圳60后、70后和80后海归后发现,以自费留学为主的80后海归,他们的家庭条件大都相对优越。而自费留学也让他们少了公费出国留学所需要背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更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
80后海归与60后、70后一样,他们同样要经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在回国后,用较长的时间继续“下海”来适应西方和东方不同的环境。而对于一些回国后要继续打工面临生存压力的人来说,“海归”这个光环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反而贴上了反面的标签,少不了迷茫、困惑。不过他们不在乎,只是对周遭的90后准海归们说:有没有必要出国,要看清楚点。
三代海归,从珍贵胶片进化成数码相片?
第三代海归”这个概念,便是在大中华新海归协会成立时被特别提到的一个概念。大中华新海归协会会长袁崇泽说,这个概念是他和同伴们从国外的一本书上看来的。第一代的划分,甚至可以追溯到邓小平等领导人,他们完全靠公费出国留学,都属于高级人才受到重用才有机会出去,回来之后主要是为了报效祖国,这一批人也确实为中国做出了很多卓越的贡献。第二代海归则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以前,这部分人主要通过奖学金出国,当然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而第三代,则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一部分家庭有条件通过自费让孩子出国学习。而自费出国要维持国外的学费、生活费用,当然价格不菲,因此能够出得起高昂的学费的,至少家庭条件会比较殷实,有的则是“富二代”子弟,好的家庭背景,几乎成为80后留学的首要条件。
海归数量增大、人数变多,这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就像之前是珍贵的胶片,现在是数码相片一样。”深圳市政协常委、南山“海归”联谊会会长杨子江说,所谓第一代、二代、三代的差别,主要是中国在改革开发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变化和进步所造成的。每一代的目标由奋斗型,转变成学习型,转变成为经历见识型,在对留学、生活的条件和态度上的确是有一些变化。
也有人认为,海外留学生的数量,与当地经济水平成正比,也与一个地方的城市氛围有关系。80后海归张先生表示,以他周围人的想法为例,深圳有些家庭条件就是中等,但是家人愿意花二三十万送孩子出国看看。而广州则不一样,可能要家里非常富有才会送孩子出国,他认为这源于观念的不一样,深圳更开放一些,现代化一些,广州可能偏传统一点。杨子江表示,在数量上,深圳和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还是少,存在数量级的差别。
80海归拥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社会资源
深圳80后海归和60后、70后的海归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会有人告诉你,是家庭环境。“我们觉得以80后为主的海归,他们中非富即贵的人数比较多,所以有着其他人所不具有的社会资源。”袁崇泽说,这是他和周围的几个朋友总结出来的特质之一。正是希望能够联合并利用这种社会资源,因此袁崇泽和他的圈子里面的一群80后海归们,从建立Q Q群做起,由于得到了海归的积极相应,便从网上走到网下,成立了一个以80后的“第三代海归”为主的海归协会。
而在这群80后海归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学成归国后,马上身居集团公司的高位继承公司家业,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或身后挂了“××公司总经理”、“××公司副总裁”等一大串职务。在他们的圈子中,25岁当公司总裁不是新闻,出国留学本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家业。
有了出国留学独立生活的经历,也让他们比其他同龄的“富二代”更愿意承担家庭责任,愿意主动为自己加压。“在国内你可能认为自己还可以,出了国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原来都这么牛,这么优秀。”安博会展公司市场总监杨鹏说,这会让他们产生压力,从而变成上进的动力。此外,海外留学的背景也有助于他们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国际化的眼光。比如,如果去过国外,就会将公司的发展定在国际性的,、世界性的,而如果一直在国内,可能更多的会考虑做到全国的水平。
“有想法,没经验”,袁崇泽说,第三代海归的知识结构更加多样化,所学的专业范围会更广,但是回到国内的运用上,仍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