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据澳洲新快网报道,叶晓青,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1986年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澳大利亚麦克理大学任高级讲师。研究领域有19世纪中国社会史,尤其是上海史;中国医学史以及清史。目前主要研究重点是清代宫廷与戏剧的关系。主要著作有:上海19世纪的城市生活;宫廷朝贡戏与玛噶尔尼的来访;清代艺人的法律与社会地位;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中西医接触与冲突等。
叶晓青,一身简单朴实的唐装,不张扬,就像她的个性。在结束谈话后,我不由得从心底里对她升起敬意。她,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难得一见的希罕人物-一个不为外面的世界所干扰,不追求名利,潜心做学问的真正的学者;一个赤诚热爱并投入全心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一个生活在海外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特别的中国人”。
初生牛犊不怕虎
叶晓青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要与历史研究联系在一起。从小她就梦想做一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是当时要做科学家的所有女孩的偶像,这个梦想因为文化大革命而破灭了。17岁的她被送往偏僻的农村上山下乡,也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现实,使得她开始对中国历史感兴趣,想知道中国为甚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中国的传统一直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历史能使人更明白现在。于是在乡下很艰苦的条件下,她开始大量阅读历史书籍。
当时的书得来很不容易,除了从家里带来的书,她每月去离农村不远的南京,那里有她的家庭的老朋友,在南京大学做教授的长辈,从他们那里可以借来外面得不到的书。当时她所在的农村没有电灯,只有油灯,在劳累一天后再看书是很不容易的。回忆当时,她说,现在的人也许认为在油灯下读书听起来是很浪漫的事,其实一点也不浪漫,非常艰苦,没有像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坐在大学的课堂里面学习几年,获得一个文凭,但她说自己一点也不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她当年的学习是没有任何功利的,他当时因为家庭政治背景的缘故甚至没有指望离开农村,读书完全是为了求知,不为别人。
文革结束后,她回到上海,在上海建设银行当一名职员,但她对历史研究热爱没有改变。业余时间还是学习和研究历史,这个追求也得到上海建设银行领导的支持,后来她的文章发表在《历史研究》上。也正因为此,她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叶晓青说,她当初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文章就向中国最高级别的刊物投稿,观点又比较冒险,要推翻的是一个传统的观念,所以当时刊物的负责人很慎重,他们通常只把文章给一两个专家审查,而叶晓青的文章被油印出来后发给10多位专家审查,最后得到专家一致的认同后才公开发表。
由于叶晓青在其研究文章中所显示出来的专业水平,虽然她没有正规的学历也被调到中国社科院。从此,她把历史研究作为了自己一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