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福建永定归侨故事:红墙黑瓦方圆间

2017年01月17日 09:27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吴鹉(右)与丈夫林尚功合影。
吴鹉(右)与丈夫林尚功合影。

  原题:红墙黑瓦方圆间

  吴鹉,女 侨眷,现年77岁,退休前任职于福州市政工程公司。

  丈夫病重期间还念念不忘永定老家,当电视里出现永定土楼,尤其那座生活多年的福裕楼时,他就会格外激动,这又引起了他的无限的回忆,激起了感情的涟漪……

  永定县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他们也是最早到这里的客家人。但大规模修建宏伟的土楼群,却是在上世纪初叶,毕竟这些工程浩大的建筑需要雄厚的资金,到了上世纪初,这里修建土楼的大部分是有海外侨资,所以在建筑风格上,或多或少融入一些西洋的元素。所以才给人以“土楼不土”的感觉。

  如果说,这里最早的土楼,当属崇裕楼、南昌楼,但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坍塌,所幸的是还存有明代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

  更为多姿多彩的是,这里的土楼群不仅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等,就连这里的寺庙、学堂、宗祠都以土楼的形式建造。2001年这里的3座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丈夫家的福裕楼也在其中。

  闽西客家人居住土楼是天经地义的是,因为大家都在土楼里生活,彼此没有更大的区别。但到了现在,土楼成为了中国建筑的典范,游客趋之若鹜,还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更使得他们引以为豪。

吴鹉丈夫林尚功年轻时的照片
吴鹉丈夫林尚功年轻时的照片

  其实丈夫并是不土生土长的土楼人,他出生在印尼,3岁时母亲带着全家回到永定老家,因此在他的记忆中,并没有任何印尼的痕迹,只有洪坑村大大小小的土楼,以及那里的山山水水。

  如果要说丈夫,那肯定要讲到他的母亲,他母亲叫江月娥,年轻时随丈夫到新加坡、印尼经商。抗战期间,她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战救亡运动,回国后,家庭遭遇突变,她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抚养包括侄子在内的8个孩子。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闽西的生活依然非常艰苦,他母亲忍受饥苦,投身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别看她是一个拖儿带女的家庭妇女,但因为在海外经历,使得她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意志和毅力。她担任过丰盛乡的妇女会长、代乡长,同时,她还要抚养8个孩子。

  那时要减轻家庭负担,减少人口是一个办法,当兵是一条道路,虽然丈夫的堂哥已经到了当兵的年纪,但母亲有些犹豫不决,担心被人议论,毕竟当兵是要打仗,于是就想让只有13岁的儿子去当兵。于是就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到部队锻炼。

  那时丈夫正失学在家,虽然还念想读大学,但眼前的情况,他懂得母亲的用心,于是同意了。

吴鹉丈夫林尚功晚年的照片
吴鹉丈夫林尚功晚年的照片

  时过境迁,丈夫虽然没有走读书的道路,但他至今也无怨无悔,因为部队的经历让他收获了很多。更让他自豪的是,这条路是他母亲的意愿,而他一生都把母亲作为榜样。也正是这个原因,丈夫在部队一直非常勤奋和努力,也因此多次受到表扬和立功。

  其实当时丈夫当兵并不顺利,他还记得当时报名参军的情形。1949年的9月一天,他母亲带着他来到下南溪第三区的区中队,找到了李队长提出当兵的事,可这位队长不仅嫌他年纪小,而且个头也矮,于是没有答应。此时他的母亲不服气,要面见区长,这位区长叫江荣达,母亲在当地已是响当当的人物,区长也早有耳闻。

  在区政府等了一个多小时后,区长从外面回来,于是他们母子俩就到了区长的办公室。区长见到母亲后非常热情,当知道他们的诉求后,答应找队长通融。当天,丈夫就参加了区中队。那时的他不仅个头最矮,年纪也最小。

  事情办完后,丈夫看着远去母亲的背影,当时还是“孩子”的他,对未来并没有什么想法,但心里暗暗下决心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一定要走好这条路,至少不能给母亲丢脸。

  事情果真就像丈夫这样,到了1957年,丈夫从一个“小兵”,成为了军官。1958年因为工作需要,他专业到了福州燃料总公司,一直工作到离休。

  我们是1965年结婚成家的,那时他在福州,我在福安,孩子出生后是寄养在别人家,一家人团聚只有春节这十几天,因此根本没有时间到他的永定老家,只有和他在一起时,才听他讲他家的事,讲客家人的事,讲他母亲的事。

  上世纪70年代,丈夫总算有机会带全家人回老家,但那时交通不便,是他弟弟驾驶手扶拖拉机载着我们一路“颠”到洪坑村。那时的洪坑村非常破旧,生活也非常贫困,土楼虽然到处都是,给人的感觉是落后,这次是我与丈夫结婚十几年第一次到“婆家”,也是第一次看到婆婆,她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农村妇女,因为对她早有耳闻,所以从心里就很佩服敬重她。

  2010年,我们再次回到丈夫的老家洪坑村,此时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庄经过改造,变得非常漂亮,一栋栋土楼展现出宏伟的气势,丈夫家的“福裕楼”作为“侨房”真正归还了他们。经过重新修葺,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宅院显现出迷人的风采,而且在楼上还劈出一间作为他们家族的展览室,里面陈放着许多早年的客家文物。

  这之后,丈夫受疾病困扰,就再没回到龙岩老家,但只要看到电视或者报刊介绍土楼,就会特别高兴,当看到自己的祖房“福裕楼”时,就勾起了他很多的联想。

  丈夫因为身体多病而经常住进医院,但他一直是乐观的人。在医院里,他很快交上了病友,并且经常告诉别人,自己的老家在永定,家里的那座“福裕楼”是一座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的时候,他还告诉别人自己还是“归侨”,只不过是3岁时回国,对海外没有一点印象,但他很在意“归侨”的名分,因为在童年的记忆里,母亲对他说最多的就是海外的故事,他是听这些故事长大的,尽管他从来没有回到印尼的出身地,但那椰风蕉雨的东南亚成为了他情感的一部分。

  ……

  今年的3月13日,丈夫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安详地离开人世。但我却感觉他还在我身边,还在为我讲述那红墙黑瓦土楼的故事,讲述他母亲的故事。(吴鹉/口述 林小宇/撰文 原文刊载于福建侨报 )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