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暨大东南亚校友响应“一带一路” 华文教育百花开

2016年11月10日 11:1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在柬埔寨公立启华学校,孩子们上华文课读汉语课本。
在柬埔寨公立启华学校,孩子们上华文课读汉语课本。

  暨南大学,最早为华侨教育而设,最初的归国侨生多来自南洋,也就是今天的东南亚。

  暨南、华侨、东南亚,三者的故事,延续110年。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美誉的暨南大学,发挥自身优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华侨留学生的培养,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9月以来,南方日报记者和暨大师生代表联合组队,寻访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暨南校友。很多暨南学子融通中外,活跃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国际经济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等多领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成为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促进者。

  “老前辈”李光前 捐资4亿多新币

  “在新加坡,暨南校友普遍比较灵活,有商业头脑和全球视野。”198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生物系环境生物专业的翁莉娟说。1993年,翁莉娟来到新加坡留学,留在当地发展,成为“商界达人”。她与同为暨南校友的丈夫梁佳,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Gaia Science Pte Ltd的实验室设备公司,被列入新加坡新兴中小企业1000强。

  暨南老一辈校友在新加坡叱咤商界的故事,翁莉娟等“新生代”早有耳闻。其中最著名的暨南校友,当属华侨实业家李光前。他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星马中华商会联合会主席、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首任校长,享有“橡胶大王”“黄梨大王”的称号。

  据记载,1909年初,14岁的李光前因成绩优异,得到当时中华总商会会长吴寿珍的资助,到暨南学堂求学。彼时,暨南学堂已开办两年,接收了来自印尼爪哇等地侨生四批。李光前在暨南学堂期间,不仅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而且学习了许多新的科学知识,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

  “爪哇一埠风声传播,不独业经来校各家属欢欣鼓舞,凡附近各埠亦闻风而起,均愿选取练习中语合格之学生送宁就学”,这段史料描述了南洋诸岛华侨学生回国求学的热烈场面。

  现任花旗银行董事的谭蕾,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她对李光前及其后人对新加坡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由衷敬重。谭蕾说,数据显示,从1952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由李光前创办的李氏基金先后捐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世界各国的公益事业4亿多新币(约合人民币20亿元)。

  除了李光前,刘抗、盛碧珠、陈共存、庄右铭、邢济众等新加坡本地知名人士,也都毕业于暨南学堂。每每聊到这些,年轻校友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校友会换新血液 成为海外的“家”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暨南大学新加坡校友会是中国大学在新加坡的校友会中历史最悠久的。校友会会长黄中介绍,从正式注册算起,校友会已有75年历史。据老校友回忆,早在1941年正式注册前,本地就有暨南校友会的组织,相关活动可追溯到1928年。当时活跃的校友包括陈万安、李光前、林邦彦、王济堂等一批本地华人名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暨南校友会曾非常兴盛,人数发展到150多人。但后来会员老化,逐年萎缩,到1990年前后,会员只有50人左右。“后继无人的问题,成为压在老校友心头的一块巨石。”黄中说。

  恰在这时,中新两国于1990年10月3日建交。新加坡开始向中国学生和专才招手,1992年迎来了中新两国政府间交流计划下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就有暨南大学选派的新生15名。黄中就是这15人之一,那年他才19岁。

  在校友会1992年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暨南大学毕业生来新服务与进国大攻读博士学位者日众,校方并选派入学新生15名来国大留学,彼等将来可成为本会新血,本会将毋庸为后继无人而担忧。”2007年,前会长、本地著名文化人邢济众卸下会长职务,年轻校友开始全面接班。

  同样,马六甲海峡对岸的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也曾面临断层问题,但现在再也不用为了“后继无人”而担忧。截至今年6月,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共有会员235人。

  关注中国发展 投身“一带一路”

  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由来已久,在国际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融通中外、视野开阔的暨南人,往往能占得先机。

  “我今天的发展多亏中国的同学帮忙,暨大对我影响确实挺大的。”林国元告诉记者,他200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法学系,目前在马来西亚从事中马物流业务。公司50多名成员中,有10人同为暨南校友,“暨大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从事汽车零配件贸易的何国顺,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他说,马来西亚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国家,与中国开展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并从中获益。“中马合作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广东省和马六甲州缔结友好省州、马六甲成为中国投资者的热土……”何国顺如数家珍,真切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新变化。

  联合采访团成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玉玮发现,很多海外学子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和政策,希望利用中国越来越开放的潮流,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暨南大学培养的人才遍布世界各国各行各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角色和巨大潜能。这恰恰也是具有110年历史的“华侨最高学府”最具特色的优势。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