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暨大东南亚校友响应“一带一路” 华文教育百花开(2)

2016年11月10日 11:1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海外印记

  马来西亚有栋“暨南大厦”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有栋“暨南大厦”。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有栋“暨南大厦”。

  “去吉隆坡,不得不去双子星塔;去吉隆坡的暨南人,不得不去暨南大厦。”暨南大厦是海外唯一一座以“暨南”命名的建筑物。在马来西亚暨南校友心中,暨南大厦既是他们活动的会所,又是身居海外的他们心灵的归宿。

  穿越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繁华的闹市街区,就来到朱晴溪路。这是一条以华人矿业主朱晴溪名字命名的街道,在当地并不算起眼。但路边一座浅棕色小楼上的“暨南大厦”几个字,却远远就能望到。

  这就是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所。校友会会长林国元介绍,1970年2月17日,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获大马政府批准注册。当时筹办校友会时,4位校友一人出1万,另外20多人凑1万,共花5万马币买下了这四层排楼。

  除了富有特色的楼宇外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会所入门处那橙底黑框的老校徽以及黑底黄字的校训“忠信笃敬”。在校友会几十年的老照片中,这是一个最为常见的背景。

  每年,马来西亚的校友们总要回一趟“家”,会员大会、招生说明会、校史图片展会均在这里举办。“这些年,校友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每年都能吸收几十名新校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几个校友可以出来叙叙旧、帮帮忙。校友会是海外暨南人的精神家园。”林国元表示。

  校友故事

  “我们一家五口都是暨南人”

 翁莉娟家里有五个“暨南人”。
翁莉娟家里有五个“暨南人”。

  在海外,有一个特殊的暨南校友群体,他们中有伉俪校友、父女校友、姐弟校友,甚至有全家都是暨南人的。

  “暨南,对我们来说是有情怀在的。”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林国元表示,这几年校友会协助学校招生,也在大打“亲情牌”,今年招的10位新校友中,就有校友的子女、表妹。

  现居新加坡的1984级生物系环境生物专业生翁莉娟,经人介绍知道了暨南大学。作为归侨子女的她有优先条件报读这所大学。在暨大读书期间,她认识了丈夫梁佳。“我们一家都是暨南人。”翁莉娟说,梁佳是暨大1983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爸爸是医学院教授,妈妈是化学系的老师,姐姐是历史系毕业的。“暨南”二字对她而言,除了深深的母校情、家国情,还有浓浓的亲情。

  很多人可能很难像翁莉娟一样,可以凑齐一张“暨南全家福”,但不少家庭却正在接续传递着“暨南情”。暨南大学新加坡校友会副会长何宝丰说,他2009年把女儿送到暨南大学外语系读书。“母校培养了我。我就跟女儿说,你要不也去爸爸读过的大学念书吧。没想到女儿挺感兴趣的,就这样去了暨大,父女便成了校友。”何宝丰说。

  类似的情景,林国元在招生宣传时深有感触。他说,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身边如有暨大校友,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咨询。去年招到一个学生,一问,原来他的阿姨和舅舅在暨大读过书。马来西亚本地招生时的最高记录,是一家有五人读了暨大。

  “新生代”给华文教育带来新动力

  “启迪中文之功,华美唐裔之德。”在距柬埔寨首都金边约40多公里的乌廊市,有一所叫公立启华学校的老牌华校,校门口一幅字迹斑驳的中文对联,默默地向外界宣示她与中国的渊源。

  据记载,20世纪初,有一批华侨来到乌廊定居。初时,只有几十户人家,后来,为了让子孙传承华夏文明,老华侨们纷纷慷慨解囊,于1930年创办了启华小学。刚开始条件很艰苦,只能用木柱、木板搭建校舍,但学生报名踊跃,一下就招了100多人。

  上世纪70年代,因政局动荡,学校一度停办。直到1995年,乌廊市柬华理事会侨领方君伟、赖德财、黄吉龙等人动员本地华贤出钱出力,重新购置地皮、搭建校舍,让老华校慢慢恢复了生机。

黄明忠28岁时成为校长。
黄明忠28岁时成为校长。

  2015年8月,理事会邀请刚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归来的黄明忠担任校长一职。当时,黄明忠才28岁,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校长。

  “要给启华的华文教育带来新变化。”黄明忠任职校长后,将在暨大学到的新理念积极融入到实际办学中。在他的力推下,学校制定了新学期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教学规划,引进了多媒体教学和电脑课堂,获得了柬华侨领和师生们的赞赏。

  “我们这位校长,每天吃住都在学校,甚至把老母亲接过来一起住,省下的时间全用来陪学生或跟我们交流教学。”由中国政府派到该校援教的中国教师孙莹给黄校长“点赞”。

  黄明忠坚定地说:“我是华人的后代,华校是我家,华文教育是我的‘母亲’,虽然面临资金、人才的巨大压力,但我和华文教育事业是不会分开的。”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