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家园”征文:跟着华媒走天下之云南印象

2017年01月26日 13:5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比利时维他命文化传媒负责人 欧华商报主编 杨帆

  题记:

  2012年时值中国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一周年之际,受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云南省侨办及中国新闻社的邀请,笔者与来自五大洲32个国家的52家华文媒体记者一起参加了6月5日至12日在云南举行的“行走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

  在云南的短短8天时间里,先后走访了昆明,报道了第20届昆交会、南亚商品交易会,在古城丽江感受多民族混居的各式民俗风情,在“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呼吸“高原空气”,并二次感受云南藏区的独特魅力。

  石林、玉龙雪山、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束河古镇等,这些迷人而又富有传奇故事的美丽目的地便构成了本文的内容主线。

  笔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眼中的:云南,印象。

走进石林

  我记忆中的石林是从几张早已发黄的老照片,那是父亲早年做供销科长期间去昆明跑业务时留影石林的旧照。还有那部家喻户晓的老电影:阿诗玛,这部改编自传说的爱情电影不知感染了多少喜欢甚至暗恋着阿诗玛的人们,直到今天,阿诗玛一直是彝族撒尼人女性的代名词,这一特点体现在了景区内所有的工作人员身上,一辆辆漂亮宽敞的环保车司机都是清一色的“阿诗玛”。

  那天石林景区管理局特意为远道而来的我们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彝族人特有的歌舞,大家手弹三弦唱着“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美妙旋律,使我情不自禁地和阿黑哥们一起舞了起来,虽然跳得不好,但是那种热烈的气氛,那种喜庆劲儿真是很难得。当天在参观景区之前,由石林风景区管理局专门为这次行走云南的海外媒体记者们召开了一场说明会,会上我们得知,石林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300多年诗人屈原的“天问”中:焉有石林?到了14世纪,人们对石林景观有了相关文字描写。17世纪,有少数探险者和人文雅士进入石林探访,1712年编纂的《路南州志》记录了石林景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Paul Vial/中文名邓明德)将石林介绍到西方,将有关石林地区的彝族及石林地貌撰文并配以照片刊登于法国的有关期刊上。1960年匈牙利学者denes balazs对石林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作为景区的石林已经走过了81个年头,1931年,前云南省主席龙云到石林考察后大加赞赏,题了“石林”二字,后被刻在了石柱上,从此石林成为正式名称,开始了它作为公园的历史。现在人们看到的“石林”二字并非是当年龙云的笔迹,而是后来解放后由书法家另刻上去的。

  我曾领教过五大连池火山岩地貌的壮观、丹霞山丹霞地貌的绮丽,作为喀斯特地貌代表的石林给我一种“干巴巴的美”。欣赏景色是纯私人的感官享受问题,就好比同吃一道菜,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味觉体验而已。

  如果单纯看石头,相信不会有很多人在石林停太久,毕竟再美的石头也有看腻的时候。石林景区的绿化,湖波都保养得很精美,这才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景致”。其实,真正吸引我的不是这些上亿年的石头,而是隐藏在它背后的民族历史与石林文化。

  据史料记载,滇南地区一直受到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的青睐,在众多来这里探险和圆梦的外国人中有一个人的经历令我深深着迷,他就是最早把石林地貌介绍到欧洲的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当地的彝族人习惯称呼他为邓神父,他1879年派赴云南传教,1887年到路南彝区从事传教及彝族文化研究,学会了撒尼语,著有《云南倮倮文字研究》、《倮倮和苗民》、《倮倮的历史,宗教,道德,语言 和文字》,并撰有《彝族的历史和宗教》、《倮倮人有宗教信仰吗》等论文。1917年12月殁于云南青山口,按照遗愿被安葬在路南撒尼人腹心地带的尾则。关于邓神父的轶事和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一张牛皮纸大的地”。这是一些不为人熟知的历史真相,一段与石林、与彝族、与云南不可分割的历史片段。这也是我对石林印象的迷恋之处。

糯黑村的秘密

  出了石林景区,在黑松岩酒店享用了一餐彝族特色美食后,海外媒体的大部队浩浩荡荡的来到了糯黑村,参观考察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我在百度上找到的解释是这样的:“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大糯黑村位于石林圭山乡北部,这里被誉为未经刻意保护而保存彝族文化最为完整的村落。该村有着600多年悠久的历史,又称石头之乡,全村家家户户基本都用老天赏赐的石头盖起了座座漂亮的楼房,全村二百多户近千村民过着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每年这里都会迎来从全国各地赶来写生的美术爱好者、摄影记者和喜欢亲近自然、人文的游客。在参观了该村的博物馆后,大家一起来到村内的一间小卖铺,闲聊间偶然碰到这里的村支书。高书记是地道的彝族人,谈到近几年糯黑村的各项改革尝试,说得特别起劲儿。他介绍,如今村里人都计划把自家的房子装修成农家客栈,在农忙过后接待远方的客人,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经济收入,二来也会把自家的特色带到外面去。他还给我们介绍了这里一年一度的密枝节(俗称男人节),这个节日专门给男人们发泄心中的不满,解决私人恩怨,平常不敢透露的,全部在这一天敞着嗓门大声喊出来,不用怕老婆亲戚听到。我心想,要是能给我们女性一个同样的节日就更好了……

束河古镇

  了解了糯黑村的秘密后,第二天我们一行飞赴丽江。在飞机上大家聊起了各自对丽江的期望和想象。团里近八成的人是第一次来云南,我就是其中之一,对丽江的认识只从电视、画报、穷游论坛里的旅游游记中得来,完全没有直观真实的感受。丽江真如人们所说的那么安静、纯美,来了就不想走,是可以托付终生的地方吗?这里真是传说中的“艳遇之都”吗?我们大队人马带着各自的疑问,随着飞机平稳降落在丽江机场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各自寻找心中答案的旅程。

  拿了行李,还没到酒店,就先参观本次行程的第一站:束河古镇。这是一个靠在丽江古城(又称大研古城)旁边的古镇,纳西语称“绍坞”,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它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路径之一,现在全镇的村民都变成了经营店铺的业主,有做牦牛皮具生意的,有做银饰首饰的,有织围巾的,还有开旅馆,开饭店的,总之看似家家生意不错,小日子过得挺悠闲。由于这里距离丽江主要商业区有4公里的路程,所以相对人潮拥挤的那边,这里的安静就显得很难得了,还给我们留出了讲价的空间……

  这次来丽江其实是准备好了住在古镇农家院的,但我们被安排在了一座假日酒店内,这家酒店据说是目前丽江最豪华的酒店了,每间客房都可以看见远处的玉龙雪山,但我仍然觉得农家院更自然温馨。

  傍晚,丽江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与海外媒体记者举行了交流会,会上我了解到,丽江被评为欧洲人最喜欢的中国旅行目的地之首,有些还长久地在这里安了家。记得很久以前看过央视的一部纪录片,讲的就是一位法国小伙,来到丽江后被这里的美所吸引,放弃欧洲的生活在丽江扎根,并且娶了一位当地的女孩,俩人一起开间咖啡馆,生意火得不得了,遗憾的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他们店的名字啦。

  会上大家还就目前丽江古城的商业化与过度开发以及如何保护人文历史原生态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市委主管宣传的郭部长非常耐心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他承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甚至犯错误,但是最重要的是,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协助,他来丽江工作6年,看到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是最让他感到欣慰的。

  晚宴后,我们结伴来到心中期盼已久的大研古镇,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这里的建筑显得非常的漂亮,古中带着点现代的气息,唯一遗憾的是,人太多了——一眼望去,古城的每一块地砖上几乎都站着人。我们在人群中找出空隙,东钻西窜的买了一些纪念品。

印象丽江 一场涤荡灵魂的盛宴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叫天天答应,叫地地答应……”

  它来自玉龙雪山脚下一群用心、用灵魂演绎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而我庆幸在那一天的那一时刻仰望神山,享受着早晨高原阳光的同时,与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迄今为止最为感动和快乐的60分钟。后来云南日报的记者追问我为什么“感动的落泪”?下面的文字也许可以多少还原当时我的感受和感动落泪的原因。

  丽江,这个曾经被遗忘的纳西古王国,玉龙雪山,这座至今无人登顶的神秘之山,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摄天地之灵气,取自然之大成,用大手笔的写意,在这海拔3100米的世界上最高的演出场地,让生命的真实与震撼,如此贴近每一个人。

  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锵锵汉子,来自16个乡下村庄的普通农民,就是这500多个有着黝黑皮肤的非专业演员,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日照晴天,他们坚持用最原生的动作,最质朴的歌声,最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带给您心灵的震撼。我无从告诉您什么是真正的雪山印象,也无从定义与衡量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演出,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将会有所不同。

  远离了钢筋水泥的喧器,洗净了凡庸俗事的困扰,回归到了大自然,回归了生命,或者你会发现,学会大口的呼吸,懂得感恩生命,感受生活的美好,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偶遇“东巴大师”

  来到丽江到处都可以感受纳西族文化和历史的沉淀,早上还沉浸在印象丽江的感动中,午餐后就又走进了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水寨,跟着水声,一路走过去,进入到了东巴始祖庙内,在参观东巴画廊,选购东巴古文画册时我遇上了这里的“名人“:和华强大师,在采访中得知,和大师从小研习东巴文化的文字古画经文,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他现创作的东巴古作品无数,为传承保护这一古老的文化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他介绍,东巴文是纳西族东巴用于书写东巴经书的文字,以图画象形为特征,象形程度比甲骨文还要早,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用于书写这些字的纸也非常特殊,其原料是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地区的构树皮,有微毒,故做出来的纸可以防虫蛀、防腐烂、吸水及透气性好,在书写的时候墨就会渗透进去,如不小心沾到水,字迹也不会晕染开,是书画收藏的上品。

  丽江有世界的三大遗产: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而丽江古城和三江并流都是物质型的,只有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是非物质遗产,只有它才可以为人们所携带,所以使得东巴古籍文献得以保存下来的东巴纸和东巴文字就显得更具有重要意义了,有了它们才有了世界记忆遗产。人们把东巴纸和东巴文字用于收藏,完全可以说是把世界记忆遗产“带”回了家 。

回家——香格里拉

  看完了丽江的美景后,团队就朝着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香格里拉进发。由于公路在整修,原本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整整花费了近五个小时。我靠在车窗旁,欣赏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向着我心中的日月,那个世外桃源进发,而这也是我第二次踏入藏区,脑海中还依稀记得2011年在西藏的8天难忘时光,藏区的山山水水,雪景草原,藏民的笑脸都已经刻进我记忆的深处,无法忘怀。如今,时隔一年,当我再次即将踏入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时,心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如果我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不被现实的世俗束缚和困扰,我是多么愿意加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保留一份淳朴的原始。

  这次团里的很多前辈都不曾来过香格里拉。2002年的某一天,一个叫做中甸的不知名小地方,被证实就是人们魂牵梦绕的人间净土——香格里拉!也许当初设计这个词和想象这个地方的英国作家詹姆斯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美梦真的成真了。

  到香格里拉来的人,多半是为了来放逐自己的,或者正是在感受着要释放自己的欲望在一天天膨胀起来,直到墨守成规的你一头撞上那个强大的愿望而产生了灵魂深处的共鸣,在你被眼前玄妙的雪山圣景震撼之后,紧接着,你会被那个逃离了陈腐躯体的自己再一次深深地震撼。惊悸之余,你会发现,自己多年来执念着的那些自以为是的经验,那些虚假的平衡和无畏的桎梏,都在遇到了香格里拉之后的不久,被顺利地、温柔地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幸福的回归,灵魂会悠然地回到启程的地方,回到了梦想的天堂。

  或许,当年詹姆斯•希尔顿就是在某个明媚的早上,偶然翻阅了一些关于香格里拉的细碎资料,而有幸通灵到了她的精神,才得以创作出那部叫《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而小说家臆想的那片东方世外桃源就在这里。这里因美丽的山谷而与外界相隔,居住着以藏民为主的数十万居民,虽然信仰不同,却能彼此友善、宽容、和谐地在一起生活。

  香格里拉是极美的,美得无以复加,能让你迈不开步子,不忍离去。不仅是因为这里有神奇的山水和淳朴的人民,还因为这里弥漫着圣洁的信仰和情感。当那一张张质朴虔诚的脸面向大地,尊贵的额头碰触地面的时候,你会彻底明白藏民们为什么要把香格里拉称作心中的日月,又是为什么要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地向着他们心中的神山顶礼膜拜。在蒸腾着彩云的蓝天下,在揭去了面纱的雪山前,你甚至会巴望自己就是一个地道的康巴人,和他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享受生活。无论是对于生长在这里的人,还是游历在这里的人,香格里拉都是一种恩赐。她赋予了世代繁衍于斯的人们以和谐自然的生活态度,如同藏传佛教经典中所讲述的隐藏在雪域深山里的香巴拉精神,那是一种人与神共有,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同时,她也给了那些漂泊在路上的人们以希望,悄悄地唤醒了他们内心沉睡了良久的最本然的性情,能让他们有胆量去踏实地,甚至是放肆地去追寻,直到他们找到了最初的自己,学会了安宁。

  如果你在用心感受,你会发现能让人迅速改变的那个巨大的力量,竟然是一种温柔地颠覆,最适度的教化,因为终究你不会被淹没,你在引领下找到了回家的路。在香格里拉,这样的生活是一直被传承的,在经历了千百年的磨研、选择和淘汰之后,人类一天天的成熟起来。当众生的美好梦想被视为全人类的梦想,安享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平安成了全人类的责任;在所有的小情感都被历史的尘烟涤荡干净的时候,剩下的便只是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审视揣摩,你会惊异地发现,这里的历史带给人类的反思和对过往的祭奠同样是和谐的。当第一个顺利走完全程的人诞生的那一刻起,一起都变成了可能,最先体验到幸福的你一定就站在阳光最早照耀到的地方,希望你能庆幸自己就在其中,就在这里——香格里拉。

噶丹松赞林寺

  来香格里拉就一定不要错过与布达拉宫、大小昭寺、扎什伦布寺齐名的噶丹松赞林寺。

  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会问,是不是和松赞干布有些关系啊?其实不然,据介绍,“噶丹”表示传承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之噶丹寺,佛语旧译兜率天。“松赞”即天界三神游戏场所:帝释、勐利和娄宿三种层次形成的三天堂,即三十三天。“林”即寺。总的来说即是“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尖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迪庆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正式建成。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王朝赐定名为“归化寺”。之后,松赞林寺又得到云南巡抚及清朝历代皇帝的垂青和一再赏赐,取得了极为崇高的地位,拥有众多的信教群众,成为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现有僧侣700余人。

  岁月的痕迹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这座古老的寺院上,人们可以从那破旧的房屋,斑驳的墙壁上看到松赞林寺逐渐逝去的青春。我从这份破旧中找到了一些真实的感觉。

  寺院正全面维修,部分金顶已经完工,可是我怎么就无法从金光锃亮的新宝顶上找到一丝历史的痕迹呢?

千年古镇——独克宗

  “独克宗”是藏语发音,意为“月光城”和“建在石头上的城堡”。独克宗古城依山势而建,路面就地势铺筑石板,自然起伏。至今,石板路上甚至还能看出马蹄的印迹,这是岁月久远的马帮留下的信物——这里是茶马古道的最后一站,也是我们本次采访行程的最后一站。

  独克宗古城的建筑布局犹如八瓣莲花,古朴的藏式木屋一幢接一幢,当地百姓至今仍然在这里平静地生活。古城内的大龟山公园是当地著名的景点,公园内有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转经轮,要三个人一起用力才能转动。白色的石砌民居在大龟山周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灰旧的色调有一种不加雕饰的随意。傍晚,团友结伴夜游古城。我感觉这里要比丽江清净许多,东西更是便宜得很。

  这次采访团来,迪庆州的书记特别提起10年香格里拉的巨变。现在的香格里拉可以说才刚刚走上发展的正轨,如何更好地保护古老的茶马文化,又不阻挡现代化的进程?如何让普达搓的森林“永葆青春”,又不限制不断涌来的游客的参观兴致?很多问题都是集中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我觉得要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而这种物欲与清廉的平衡,生态与索取的平衡正是人类最难平衡的问题。

  我真的希望,中国的香格里拉可以不辜负这个世界人民赐予的神圣名字,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发展与保护的路子来,让今后世代的人们共享这一片人间净土!

  8天的云南印象之旅结束了。在回到昆明的最后一晚,云南侨办特别安排大家参观世博园的美景,无奈风雨来得很急很快,只好改做露天座谈了。不过,在风景秀丽的世博园内座谈也是非常惬意的享受。席间,侨办领导问大家对整个行程的感受,很多团友畅所欲言。我个人的感受是:云南绝对是值得常来的魅力省份,因为这里有地缘优势,有少数民族混居的文化优势,有藏区美景尤其是香格里拉的神秘优势等等众多独一无二的旅游强势资源。

  但是,随着深度开发和过度开放,一些景色正渐渐失去它应有的风采,甚至有一些古迹和文化也面临永久遗失的危险。人太多,这其实不是丽江这座古城本身的错,谁都有欣赏美景旅游度假的权力,可是如果一座城市的综合管理离开了它应有的承受能力,那么再美丽的古城,再淳朴的原住民都会渐渐“变味”。我想,丽江的美在于它的清远和古色,在于它不与人争锋的恬静,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丽江。

  我曾经在游走间,无意和当地的一位业主聊了几句,他的话很耐人寻味:“丽江正朝着国际化的城市发展,可是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做好准备,是否能跟得上这座城市的发展,一切都来得很快,好像一夜之间,人人都变老板了,可是我的身份始终是个农人,纳西族的民族文化不是买卖纪念品这么简单的事情,更不想一辈子在和客人讨价还价中度过,很怕孩子将来会陌生地问起自己为什么是纳西族,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家园”征文活动组委会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