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一位“海归”女孩与一所村小的“命运”(组图)(3)

2015年07月01日 09:07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王虹迪和孩子们。(国际在线)
王虹迪和孩子们。(国际在线)
中国侨网培田小学(国际在线)
培田小学(国际在线)

  “如果没有上面明确的目标指导,我在下面做什么都是徒劳、无意义的。我希望我的付出有一个结果。但是叶老师笑我:你为什么一定要求结果呢?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要一个结果,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虹迪说。

  教育思考:公益机构能做什么?

  江苏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也是“美丽培田小学”的项目负责人,数次赴培田,对虹迪的一腔热情和一点点孩子气,有充分的赞赏和理解。他认为虹迪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志愿者,有一颗淳朴的心,会动脑筋、会创新,很有情怀。与各方沟通时,她很直爽,直话直说,道出了很多困难,觉得学校离她的期望还有点远。

  王院长介绍,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直在关注着全国6万所像培田一样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和命运。研究院希望通过“美丽培田小学”这一个案的研究和实践,更清晰地了解乡村的孩子、老师、村民,他们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回顾项目,王雄院长说,在汇丰银行的资金支持下,当初制定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了,包括硬件设施的改善、学生回流、师资培训、乡村课程的开发等等。“但是,研究院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是促进它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孩子个性的成长,让传统的耕读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让培田小学、南山书院成为村里的文化高地。但是目前看来,实现不了,难度太大!”王雄说。

  王雄分析,目前村小虽然已起死回生,但整个乡村教育大环境的困境依然存在:第一,教师薪金偏低,有的甚至不到2000元,年轻的乡村教师流失严重,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希望调离农村;第二,乡村教师年龄偏大,接受的培训比较少。虽然志愿者老师上课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是不可能完全替代当地教师;第三,整个“应试教育”评价的大系统,虽然正在改革,但步子很慢。2013年教育部推出了“绿色评价”,根据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综合因素来评估,但执行起来却很困难。

  不过,令王雄欣慰的是,培田项目还是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比如,探索了由当地政府、学校、村民教育自治委员会、公益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支持乡村教育的范例。对于全国6万所同样面临困境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培田的道路不能完全复制,但多方联动的办学经验是可以推广的。

  2014 年11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整合学者、公益机构、基金会、企业、媒体和政府部门的资源,成立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盟的成立,使全国的小规模学校从原来分散的、被边缘化的处境中逐渐走向联合;通过网络平台及研讨会等线上线下活动,推动优秀案例的传播;致力于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等与小规模学校对接;通过组织培训,让小规模学校教育管理者与教师获得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拓展视野。

  另外,乡土课程开发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除了支教老师开设的美术、手工、英语语言课之外,项目还出资聘请了3名当地民间乡土艺人,教授二胡、笛子等乡土音乐课程,聘请当地“连城拳”的名家教孩子们练武术。此后,还打算陆续将“工笔画”、“剪纸”、“楹联”、“书法”、“木偶戏”等客家文化引入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年轻老师黄小群,受培田元宵节、龙抬头“板凳龙”游龙民俗的启发,结合大学时的舞龙特色课,带领学生创办了自己的舞龙课。她用后山的竹子,扎编起“龙”的骨架,覆上简单的布料,做成简易的“竹龙”,课余时间一招一式教学生们舞龙。2015年的“春耕节”,由小学生们执掌的4条翻飞灵动的“龙”出现在村民和宾客的视野中,赢得一致的赞叹。

  对于王虹迪的纠结和吴老校长的迫切,王雄认为,在初期目标达到之后,深入攻坚的瓶颈,就在于教育理念的革新。王雄说:“许多家长包括当地老师认为,语文、数学以外的科目都是‘杂科’,我是最反对的,这也是与当地意见出入最大的地方。我们特别看重孩子艺术的发展,同时阅读也很关键。用艺术、阅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比考试重要多了!但家长们不认可,因为孩子要升学。”

  “我在南京大学一个论坛上,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讨论,我问他:全球这么多学校的变革,最短需要多少年?他说最少5年。我认为,像培田这样的学校,需要10年。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下一步的具体打算,但是研究院一定会继续关注培田、帮助培田。”王雄说。

  王雄提到,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传统文化价值的问题。原先的培田古村有着厚实的客家文化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大部分村民已经到县城和大城市定居。村里的古建筑,大多变成了旅游经营。如何把现代旅游、经营,与传统的耕读文化,包括建筑、雕刻等艺术,和习惯、节日、信仰等,与现代教育连在一起?村庄的年轻人、孩子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自豪感?对自我如何肯定?孩子们是否得到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困难比想象的大——这涉及到文化重建的问题。

【编辑:郑丽华】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