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一位“海归”女孩与一所村小的“命运”(组图)(4)

2015年07月01日 09:07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王虹迪和孩子们。(国际在线)
王虹迪和孩子们。(国际在线)
中国侨网培田小学(国际在线)
培田小学(国际在线)

  对于虹迪的去留,“我问她,你不找工作吗?你家里人不着急吗?你也不小了。她说她不着急。但我不敢再留她了,为了她个人的发展、前途。担心她爸来找我们。”

  王雄笑着说。

  尾声:国际化生态教育社区的梦想

  下课了,几位女生围在树下玩泥沙,几位男生用一颗小鹅卵石当足球踢,玩得挺像模像样。老师们说,山里的孩子,没别的,就是爱玩。

  一位四年级的小姑娘,看到虹迪与我在一起,怯怯地问我:“你是谁呀?”我一时语塞:“呃……我就是我啊!”小姑娘顿时笑翻了。我反问她:“你是想问我的名字?还是问我从哪来?”得到我的鼓励之后,小姑娘连珠炮问了一堆问题:“你从哪来?你叫什么名字?你和王虹迪老师是什么关系?你们为什么是朋友?你为什么做记者?你为什么结婚?为什么生孩子?为什么生儿子?儿子比女儿好吗?王虹迪老师为什么不结婚?为什么她不去做记者……”令我触动的是,小姑娘似乎并不太期待我的回答,或许她觉得这些问题不可能得到答案?

  虹迪告诉我,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上课时却常常两眼放空,梦游一般。据虹迪观察,她妈妈是单亲母亲,因生活压力常常呵斥孩子,她总是担心挨骂,可能只有上课才是她最安全、放松的时刻。虹迪发现,当地家长们大多秉持老式的教育观念,不陪伴孩子,对待孩子时有打骂。这小女孩喜欢虹迪,我问她:“你知道虹迪老师下个学期要走了吗?”她惊讶地转头问:“虹迪老师,你要走吗?!”证实了消息之后,她低下了头:“上次孟老师走的时候我就哭了。”孟爱莲老师是上一批志愿者,是华北油田第三中学退休教师。

  从孩子们身上,她更清晰地看到了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我是这个学期才真正深入思考教育背后的问题的。我发现,家庭教育,其实比学校教育更关键。”虹迪说,家长们的价值取向和对生活的看法,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目前,虹迪已有意加盟研究院,专业从事教育,因为目前她还只是志愿者的身份。“可能要从头开始学。接触孩子越多,你会发现,哇!你好无知呀!”这位金融硕士“海归”女孩这样说。

  我一直回想那位小姑娘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为什么做记者?”“你为什么要结婚、生孩子?”这些个问题,其实是既简单、又深奥的哲学命题。史铁生说过:“凡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人,都要准备好一份回答:你是怎么弄清楚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你是对照了怎么一个意义样本,而后确定生命是没有它的?或者,你干脆告诉我们,在那样本中,意义是被怎样描述的?”

  从澳洲、非洲,到培田山村,虹迪的可贵,不就是在上下求索“生命的意义”?吴校长希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这些问题不就是引领探索的最强动力吗?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要帮助他们寻找答案吗?

  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所村庄”。回归村落,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联合国倡导的“适合人类居住”及“永续发展”的概念,使“教育”在村落、社区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例如,被国际公认的“瑞吉欧教育”,就是以意大利北部一个小镇瑞吉欧命名的,其理念不是让儿童在成人的权威下学习,也不是单纯放任儿童,而是首先在“社区”内推动教师、家长等成人的“互动合作”,让教师、家长和儿童成为“合作者”,儿童的教育由学校、家庭和专业机构共同承担,成为一个“教育共识社区”。

  “培田”,曾经以田培人;“南山”,曾经以山著书。正如王雄院长所说,文化价值的重新建构才是村落“永续发展”的方向,而价值重建,离不开教育。未来的培田,应该是国际化的“教育村落”与“生态家园”。在中国,有许多像培田小学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这样愿意探索乡村教育的组织、机构,还有很多像虹迪一样的志愿者。只要有理念、有信念、肯坚持,一种全新的教育,或许就能在“培田村”生根,那时的虹迪,梦想不就成真了?(钟磬)

【编辑:郑丽华】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