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人艺的幕后英雄
他得意起来:“告诉你吧,不能用纸,更不能用塑料口袋,得用刚采下来的新鲜荷叶包。你知道包成什么形状的吗?得包成长方形的小包儿,然后再用紫红色的细麻绳捆好。这样儿才能有那个时代的味道,一看就知道这是发生在当时天津卫附近的事儿。”
“你们每天演出都找得着新鲜荷叶?”“不,我们用纸仿制成荷叶的样子和颜色。这就属于搞道具的必须干的活儿了。”我笑了。
他又提高的声调:“你说《茶馆》里第一幕,常四爷和松二爷都应当拿什么样的鸟笼子,养什么样的鸟呢?”我说:“不知道。”
“常四爷养的是不好驯服的画眉鸟,拿的是带铜亮抓手的大鸟笼子;松二爷养的是小黄鸟,拿的是精干灵巧的小鸟笼子。”“为什么?”
“虽然他们都是在清朝旗营里当差,可是常四爷是条什么也不怕的硬汉子,松二爷是个胆小怕事的老实人。人物的性格不同,养的鸟和拿的鸟笼子也应当各有各的路数。”“有道理。”
“在生活当中,一件家具,一个生活用品的新与旧,颜色和形象,咱们都不大留神,更不大考究,可是一旦作为道具出现在舞台上,就得研究它典型不典型了,更得考虑让它耐人寻味才行。”
“你在记忆当中,创造什么样的道具印象最深刻?”他边想边说:“要说最有意思的是创造啤酒。演出德国戏《非这样生活不可》的时候,有一场戏需要几杯刚刚斟满的啤酒端到台上来,而且还要能够当场喝下去。开始我们可被难住了,究竟用什么才能代替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集思广议,反复琢磨,我们发现在沏茶的时候,用滚开的水冲在茶叶上就能出现许多小水泡泡。后来,大家就用煮好的红茶茶水冲淡成啤酒的淡黄色,再装进大瓶子里面去,接下来使劲儿摇晃多少下子,就能出现类似啤酒的泡沫了。”
“有了泡沫怎么能保持住呢?”“你听我说啊,每天晚上演到第五场戏的时候,道具组的人抱着一个装着多半瓶红茶的大瓶子,站在布景片子的后边儿,等到该啤酒上场前的一两分钟,就使足了劲儿摇晃大瓶子,还得马上把有泡沫的啤酒倒在酒杯里,再由演员赶紧端上台去。台上的演员喝了有泡沫的啤酒,让观众感觉‘新鲜无比’,喝完了胡子上还挂着泡沫呐。不少观众愣是觉着演员在喝真啤酒,他们问演员:‘你们一天喝一大杯啤酒,怎么也不醉啊?’其实,演员没醉,搞道具的才真高兴的快醉了。”
“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他摇摇头:“实际上越是不容易解决的就越有意思。排练《丹心谱》的时候,有一场戏要求方凌轩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饺子,还得当场包。怎么办?我们可是发了愁。包饺子有馅儿有皮儿,相比之下,馅儿比皮儿还好解决一点儿。”
“馅儿怎么解决的?”“用湿踞末儿来代替,不但形象和颜色都接近,最大的优点是能抱团儿。可解决皮儿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你快给说说。”“开始我建议用白色儿的帆布绞成圆形饺子皮儿的样儿,再在两边儿缝上尼龙搭扣,等包上湿踞末儿以后用手一捏,一个标准的饺子就算出来了。全组的人都夸我聪明,我自个儿也很得意。到了彩排那一天,我们都憋足了劲儿到台底下去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