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人艺的幕后英雄
“效果如何?”“可闹了个大笑话!包饺子的戏开始以后,还算顺利,没有出现什么纰漏。演员包着包着,突然有一位没扣好尼龙搭扣,硬是把饺子给包‘歪’了,他一着急又忙着返工重来,结果就听见‘刺拉’一声解搭扣的声儿。演员一下子出了戏,观众也都哈哈大笑起来。我呢?闹了一个大红脸,低下头来谁都不敢看。”
“最后怎么解决的呢?”“你听我说啊。当天晚上,我回到家连饭也吃不下去了。两眼发直地坐在椅子上,脑袋里转悠的全是怎么改进饺子皮儿的事儿。老伴儿和孩子们都已经饿了,可是他们都知道我的倔脾气谁也不催着吃饭。我心里想:看来尼龙搭扣不行,操作着不方便,也容易出声儿,可是又能用什么来代替呢?我想着想着,突然有了辙,转身来到外屋,先找了一根细铅丝,又取出来白帆布的饺子皮儿,马上动手在上面衬了一圈儿细铅丝缝好,细铅丝有一定的硬度,只要用两手从两边儿一捏就可以合上,如同包真饺子一样。而且,演完戏以后还能掰开,第二天用的时候再合上,不怕反复使用。眼看着成功了,这我才洗洗手吃饭。那顿饭还吃得特别的香。”
我连连点着头,因为“丁道长”说的这两件事不但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确乎是可以令人难以忘怀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想起了“丁道长”是怎么才搞上道具工作的。这里面也还有着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就是这个故事才使大家看到他是有着搞道具的独特才能的。
建国初期,丁里还是华北大学文工二团的一名演员。当时,他们演出的《民主青年进行曲》,曾在北京轰动一时。丁里在这个戏里扮演一个学校的工友。
这个戏是表现国统区学生生活的。有一场戏是学生们之间发生了冲突,把“法币”(当时使用的一种纸币)撒了一地,工友着急地赶快把全部钞票捡了起来。可是,丁里的眼睛深度近视,又不能带眼镜,在舞台上几乎什么也看不清,这段戏表演起来很有些困难。怎么办?只好蹲在地上用手一张一张地摸,摸着了才能捡,捡的速度非常之慢。每逢演到此处,丁里的心里都很着急,越着急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捡得慢。其他在场的演员看着也很担心,又帮不上忙。
有一天,在演出当中,丁里突然仅仅用了十多秒钟便把钞票全部都捡起来了。这一个意外的举动令同台的演员惊讶不已,就连在幕边看戏的舞台工作人员也都迷惑不解。大幕关闭以后,大家跑过去追着丁里问个究竟。丁里满脸堆笑,一言不发,半晌之后才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了那沓钞票。
有人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丁里又把手中的钞票散开,轻声答:“你们再仔细看看嘛。”
这时,人们才发现——每张钞票的左上角都有一条黑丝线穿着。也就是说,当钞票撒在地上以后,虽然也是散落得很广,但是丁里只要摸到其中的一张,用手一拉丝线,便会把全部钞票都拉过来。想想看,这样的捡法怎么能不快呢?
丁里说完以后,人们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有人问:“你是怎么想出这一招儿来的?”
丁里停了一下说:“我早就想,得用个什么把票子串起来才好捡,可不知道用什么好,后来忽然想起了黑丝线。”有人说:“黑丝线好在哪儿?”
丁里笑了:“第一,观众的台下绝对看不见;第二,滑溜好使,一拉准得过来;第三,结实不容易折,能用好些场。”人们兴奋地鼓起掌来,表示由衷的赞赏。就是这样,丁里从此也就改了行,由演员到道具员,再到“丁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