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爱光:痴迷光学的归侨翘楚
赖爱光,1942年出生,印尼归侨,福建省光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度被评为全国劳模。
1960年,赖爱光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挥泪辞别父母和亲人,从侨居地印尼回到祖国。之后,他始终工作在光学科研第一线。
早年,他成功研制了替代进口的超高分辨率精缩镜头,而后,主持设计雷达电视跟踪光电系统、“针孔”型超广角应用电视摄像镜、液晶面版光刻机等,一个个科研成果使他获奖无数。上世纪80年代初,赖爱光策划引进了中国第一条复印机生产线和石英晶振生产线,打破了中国复印机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参与了出口望远镜的策划、组织和设计,使企业很快投产并形成近百万架的生产规模。长期以来,他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十几项,设计并投产的各类镜头达200多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博学多才,善于捕捉行业发展的信息,不断研发新产品,把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他和同事们一起建设的福建省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起了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赖爱光身兼多职,工作繁忙,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的工作日程里,不分上下班,没有节假日。他敬业尽职,淡薄名利,学术成就斐然。回国40多年,他经受了各种考验,抵御了各种诱惑,以满腔热情为祖国服务。他说:“当年是祖国和党敞开怀抱接纳了我们,哺育我们成长,一个人要明确自己对国家、对社会所负的责任。”
颜鸣皋:为研制新材料呕心沥血
颜鸣皋,1920出生,美国归侨,中科院院士,我国航空材料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先后荣获国家及部委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1949年,颜鸣皋获耶鲁大学工学博士,在美工作已有出色成就。1950年秋,他决心回国,遭到无理阻挠和迫害。他聘请律师据理斗争,1951年2月胜诉后取道香港回来。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的物理学研究,开拓了中国钛合金材料的研究并建立了航空工业用的钛合金系列。
颜鸣皋刚回国时任教北京理工大学,创建了我国的武器弹药专业。1956年他应邀参加了周总理主持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他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钛合金研究室,带领年轻人于1958年成功地熔炼出中国第一锭钛合金。
1962年后,他领导高温合金和钛合金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还主持领导一些重大故障分析与材料的定寿和延寿工作,积累了对飞机、发动机零部件失效分析和延寿的经验。近20年来,他致力于航空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研究。1999年世界疲劳大会上,他被授予“终身荣誉会员”,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颜鸣皋院士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呕心沥血,奋斗50余年,现今仍满怀激情、壮心不已,近期密切关注科研前沿,指导多个国家“863”重点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等。作为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他培养人才无数,多名学生已经成为院士。他先后兼任多家大学顾问教授,还热心于学会的交流活动,曾当选国际材料力学理事会主席,在国际材料界享有很高声誉。(编排以姓氏笔画为序,连锦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