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德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一大批青年学生出国求学,他们中大部分人学成定居国外,形成华侨华人新群体。这批学子是当今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知识层次最高、与家乡联系最密切的群体;是21世纪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个群体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诞生,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他们是新中国培养、成长的一代。我们看到,国内扎实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国外学习成绩显著,就业后在很多领域都出类拔萃。国内众多亲戚、同学,使他们与家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割不断的情结。从国内到海外求学,父老乡亲的期望,自己的追求,加上他们身上具备的中华民族优秀品德,聪明智慧,使他们大多数人能成就事业。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形成了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截然不同的形势。现在国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看好中国市场,形成了中国投资热。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使海外学子产生了强大的震动,一股回国创业的浪潮正在逐渐加大。
几年来,我们主动地为在穗创业的专业人士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创业人士称我们是“娘家的人”——
热情帮助回国创业人士解决具体问题
回国创业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一部分人回国凭着自己的知识与力量独立创业;有一部分在国有企事业部门任职。早几年,这些人遇到这样那样的生活问题,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如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多次出入境问题等。在2000年以前,我们协助解决过一批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开展工作时,本着侨务工作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主动地介入,默默地工作,不计名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我们在协调处理问题时,往往是一跟到底,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使这些创业人士深受感动,坚定了他们回国创业的信心。
通过开展服务,回国创业人士从不认识侨务工作到与我们结下深厚友谊。我们也因此了解了创业人士的思想动态,不断结识新朋友,积累了一些有利于拓展工作的经验。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侨务工作在新世纪所发挥的作用,增强了服务的信心。近年来,各级政府已认识到解决回国创业人士生活上的困难,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一环,出台了不少政府规章、政策。有了好的规章、政策,不等于就能通行无阻,侨务部门要从中开展协调工作,促使有关部门兑现规章、政策。正是这种甘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精神,赢得了社会信誉,争取了侨心。
为回国创业人士项目牵线搭桥
几年来,一大批海外专业人士到广州创业。他们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对国内市场不了解和缺乏资金。侨务部门除了注意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外,更应设法帮他们解决创业中的主要问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我们促进他们的项目与社会嫁接,推动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使项目尽快产生效益。根据这一思路,我们构思并成功举办了“广州市华侨华人在穗创业人士高新技术项目推介会”,公开为他们的项目寻找资金。40名在穗创业人士及其代表携带33个高新项目参加推介会,当地130家企业共160多人也参加了“推介会”。“推介会”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注意,取得超过预想的效果。“推介会”是探索侨务工作直接为回国创业人士服务的重要尝试;是新形势下侨务部门开展的“穿针引线”的工作;是侨务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科教兴国”服务的具体体现。“推介会”宣传了高新技术项目,把高新技术推向社会,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广泛联络海外专业人士
创新工作机制
在海外学有所成的专业人士正处在创业期,成就事业的期望较强。因此他们在与国内部门的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心态与以往的老侨胞及华裔大不相同。他们注重国内各方面情况,特别关注适合他们创业的各种信息。一些在国外有工作的人士(尤其是从事教育或科技工作的),希望能在国内寻找学术交流的机会。他们与国内交往,不注意排场、吃、住、接待标准。近年来,我们根据专业人士的特点,创新工作机制,开辟了一种工作新渠道,取得一定效果。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社团订立合作交流协议。如加强双方合作交流关系,定期交换信息;为海外人士回国开展活动提供方便;通过海外专业社团传递国内重要涉外活动信息,介绍国内所需专业人才等。我认为,要开展专业人士工作,以合作交流协议让双方尽快建立起关系,促进互利发展是较好的形式。
二是为海外专业人士高新技术项目举办介绍会,帮助他们的技术落户国内。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物色所需项目,为海外专业人士在国内组织介绍会,促进这些项目与国内企业结合,这是开展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作的最有效办法。
三是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回国参加活动的专业人士。了解他们的思想、要求,向政府提出建议,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对外吸引力。
(作者是原广州市侨办副主任、现任广州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