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广东“寻访侨批后人”热悄然升温

2017年02月23日 11:3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侨批,是华侨家书与汇款合一的特殊载体,是华侨华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于2013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侨汇业务纳入国家邮政系统,侨批以及收发侨批的批局也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成为了华侨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著名学者饶宗颐首倡侨批研究并指出侨批的价值后,无论是在政府官方、或者是学术机构及民间,关于侨批的收集、整理、研究等工作持续开展。

  今年1月12日,汕头市政府门户网上发布了《关于寻找侨批后人的公告》,依托汕头市西堤公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侨批纪念地,踏出了从“研究侨批这一文献本身到了解背后家族及其故事”这一步。1月20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档案馆组织,中国南粤古驿道网也发起了“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邀请侨批后人讲述侨批故事。

  从省里到汕头,一股“寻访侨批后人”热正在悄然升温。活动开展一个多月来,在多方提供证据的情况下,汕头已经寻访到五位侨批或者是批局的后人。

  侨批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侨批精神”永不褪色。潮汕人笃诚守信的精神、父辈漂洋过海、艰苦奋斗的历史,以及他们爱国爱家的赤子深情,一一封存在这些侨批里。而寻访侨批或批局后人,正是为了让这种“侨批精神”传承回归。

  西堤公园建起侨批记忆广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侨批纪念地,西堤公园的主题便是侨批,最富特色的是侨批记忆广场以及下沉式记忆景墙,此外,还有地图广场标记着当年汕头老市区80多家批局的位置。”西堤公园管理处负责人李向东介绍道。在记忆广场,有一处侨批纪念墙“侨批记忆之流”,在流水之下,贴着侨批样式的瓷砖。

汕头西堤公园建起侨批记忆广场,每位侨批后人都会到这里参观。陈楚红 摄
汕头西堤公园建起侨批记忆广场,每位侨批后人都会到这里参观。陈楚红 摄

  “为更好地展示侨批,这些瓷砖是由汕头侨批文物馆提供侨批扫描图,我们再联系厂商根据这些图样进行瓷砖制作,因此一块瓷砖的造价达上千元。在这其中,以寄往澄海与潮州的侨批居多。”李向东说。

  作为汕头市寻找侨批后人主办方的汕头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下属单位,西堤公园凭借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景观,成为侨批后人的汇集地,每一位寻访到的侨批后人都会来到这里参观。

  侨批“养大”了一代人

  一个多月来,李向东是听到侨批后人故事最多的人之一。在西堤公园登记的侨批后人资料中,共有五人,其中,三位为批局后人,两位为收批家庭的后人。

  “我们了解到的第一位侨批后人是林家钟,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古楼村人。2015年,副省长许瑞生曾经将两封侨批复印件交到他手上,那正是他父亲林作聪寄回来给他的侨批。这也是林家钟手头仅存的两份侨批。”李向东讲述道,“林家钟所处的古楼村是当地著名的侨乡,村中不少人家中都有‘过番’前往海外打拼谋生的家属。林作聪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遵照家族的传统,在17岁时随村中的叔伯漂洋过海前往马来西亚谋生,出海的位置就在西堤公园这里。”

  此后,林作聪曾经回到家乡,娶妻生子,未等孩子出生,便又远渡重洋,继续负担起家庭的重担,在家中仅留下母亲及妻儿,也就是林家钟及其母亲、祖母。在林家钟的记忆中,每个月都会收到4封侨批,寄批人分别是他的父亲、大伯父、二伯父和堂哥各寄一封,每封侨批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林家钟的祖母就靠着这些钱,安排整个家庭十口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每次送批的批脚吆喝着“批来了”的时候,便是林家钟最开心的时候。他还记得当年搀扶着祖母出门接批的场景。侨批改善了林家的生活,不仅衣食有了着落,还在数年之后于村中建起一座祠堂。

  可惜好景不长,1956年的某一天,8岁的林家钟收到了父亲在南洋去世的噩耗,自始至终,他都没见过父亲,仅有的只是父亲的一张相片。在林家钟的记忆中,是叔伯们的侨批供养了他们母子,抚养他长大成人。

  另一位侨批后人名叫谢昭璧,是揭阳市揭东区玉窖镇上乡村人。与林家钟相似,他也是“侨批养大的一代人”,有着属于自己家族的侨批记忆。近日,他更是向汕头侨批文物馆捐赠了一批他珍藏多年的侨批。

  知名侨领也是批局后人

  令李向东印象最为深刻的侨批后人是泰国侨领陈汉士。82岁的陈汉士在今年大年初六时来到西堤公园参观,不仅对西堤公园的文化定位赞誉有加,地图广场更是勾起了他的关于批局的回忆。

  “陈汉士先生一看到地图广场,便第一时间寻找潮安街,寻找福茂批局。这家批局就是他家开的。虽然是批局的少东家,但是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也参与过送批。”李向东说。

  李向东说,从陈汉士先生的讲述中知道了批局的运作方式。“如果你在海外想要寄一张批回国,那么你要先去当地的批局,找人帮你写批,之后先由批局垫钱,将侨批交由水客,之后由水客夹带回国,并交给国内的批局分号后,由批局分号支钱与侨批一道派发,收批人收到侨批后要回一封回批,相当于一个确认的凭据,再将这张回批带往海外,找寄批人拿钱。在这其中,寄批人需要多缴纳5%左右的手续费。由此可见,开批局需要有雄厚的财力,批局家族在当年都是颇有资本。”

  后来,陈汉士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过番到泰国谋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创办了世界第二大的“泰万盛”金枪鱼罐头工厂,一直以来尽力反哺家乡,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支持家乡公益事业。

  同为批局后人的还有澳大利亚的华侨黄肇熏,他家的黄潮兴批局位于当时著名的“批局街”永和街,在短短的一公里内,便分布着数十家批局。

  “黄肇熏是在参观西堤公园时主动找到我们管理处的,向我们讲述了他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回汕头然后出国的事,对于批局的记忆,他并没有讲述多少,比较可惜。”李向东说。

陈克湛(右)林庆熙(左)与刘志信一道讨论当年的侨批以及回批。许端阳 摄
陈克湛(右)林庆熙(左)与刘志信一道讨论当年的侨批以及回批。许端阳 摄

  陈慈黉家族后人为新加坡回批找“家”

  另一位批局后人陈克湛则选择在元宵节前后回乡。作为大名鼎鼎的陈慈黉家族的后人,陈克湛家族在老市区曾经拥有大名鼎鼎的黉利批局,但是他此行除了探亲祭祖外,主要目的并非为了寻找当年家族的记忆,而是当起“当代水客”,寻访一位回批的后人。

  在去年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潮州节上,侨批展成为“重头戏”。作为筹备方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的文化顾问,陈克湛除了联系汕头侨批文物馆赴新布展外,还在新加坡当地登报征集侨批实物,新加坡收藏家吴耀辉遂献出自己收藏的150封回批,由主办方择优参展。这也是回批首次如此成规模地出现在海外。

  更可贵的是,这150封回批都是出自同一人:从现今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刘陇村“刘开炎”寄出,由在新加坡打拚的华侨“林南熙”收取。

刘开炎收到侨批后回给林南熙的回批。受访者供图

  汕头侨批文物馆的林庆熙馆长对此非常兴奋:“家乡的亲人收到侨批后,往往也会回复一封书信,这叫做回批。因为回批是寄往海外,只有很偶然的机会才会被华侨带回中国,留在家中,所以目前在中国很难寻觅,一旦找到与其对应的侨批,就将构成完整的侨批研究链条,对侨批历史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目前的侨批研究上,仍未有过类似的例子。陈克湛了解到这些回批的价值后,便萌发了带着回批回国寻访回批后人的念头。

  这个计划得到了汕头侨批文物馆的支持。在数次向村委会及老人组多方打听后,汕头侨批文物馆副馆长吴奕琛在今年年初找到了刘开炎的堂侄刘志信。在得知回批后人有了音讯之后,陈克湛十分兴奋,马上定下了回国的行程。

  在汕头侨批文物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陈克湛来到了刘垅村,敲开了刘志信祖屋的大门。

 陈克湛(右)敲开刘志信祖宅大门,寻访回批后人。许端阳 摄
陈克湛(右)敲开刘志信祖宅大门,寻访回批后人。许端阳 摄

  刘志信的祖屋就在祠堂旁,是一座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四点金”民居。在交流中,陈克湛获悉,刘开炎的儿子即刘志信的堂兄则定居在马来西亚,每年都会回来探亲。前几年,刘志信在收拾刘开炎老宅时,发现不少刘开炎为收批人的侨批,这些侨批由刘志信的堂兄选择部分带往马来西亚,其余的付之一炬。听说陈克湛要来寻访,前一天才让堂兄选择部分拍照发过来。而陈克湛也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刘志信展示了刘开炎当年手书的回批。

  “这些回批就是从这里寄出的。林南熙是我堂伯刘开炎的表兄弟,已经去世了,他儿子和孙子都还在新加坡。”刘志信介绍道。

  “我们刘垅也是一个侨乡,海外的人比村里的人还多呢。村头的凉亭便是二十多年前由一位回乡的老华侨出资修建的。”刘志信说,“在我小时候,堂伯刘开炎都会在临近春节时寄一封侨批回来,写明附款100港币,当时差不多是30多块,并在批中写明分给几户人家,每户人家多少钱。批都是由我父亲接收的,我还记得,在侨批批封的背面,有一张纸可以撕下来,填写后当作回批交还给送批的批脚。我家世代务农,能保障自己不会饿着,有了这侨批寄回来的钱,过年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善。”

  文/南方舆情汕头大数据中心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