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江门强“根”壮“魂” 擦亮“中国侨都”

2017年03月01日 10:43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申遗过程中,我市开创了华侨将开平碉楼物业托付给政府,“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第一个与政府办理托管手续的是立园。 江门日报记者 唐达 摄
    申遗过程中,我市开创了华侨将开平碉楼物业托付给政府,“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第一个与政府办理托管手续的是立园。 江门日报记者 唐达 摄

  在中国的侨乡版图上,江门是一块独特的地方。辖区人口420万的江门,侨居在海外的江门籍华侨华人近400万,分布在世界119个国家和地区。江门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正努力发挥侨乡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中国侨都”城市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作为侨都,江门长期进行着侨乡文化保护的实践: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建成了全国馆藏文物最多、展示面积最大的华侨华人博物馆;以江门侨批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项目2013年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2015年开始参与国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构建中国侨乡文化学术研究高地;制定的《江门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提出“侨务强市”目标的城市……江门开展侨乡文化保护工作,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这凝聚了历届江门市委、市政府及文化、侨务部门,还有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意志和智慧,更是国务院侨办、广东省侨办长期指导、支持的成果。2015年3月,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江门调研期间,对江门在侨乡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特色鲜明

  侨乡文化资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江门的侨乡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外融合的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资源优势明显。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如是说:“我们走进全国其他著名侨乡,也可以看到融合中外文化的乡村建筑,但是总体上还是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体。而走进五邑侨乡,融合中外文化的乡村建筑随处可见,开平仅碉楼就有1800多座,别墅2600多座,台山各类侨乡建筑更为丰富,侨乡的地域特征非常鲜明。”

  江门除了碉楼、别墅之外,还保留了大量的西式学校、祠堂、圩镇、教堂等乡村建筑,这些数量庞大且风格鲜明的侨乡文化建筑遗产,散落在五邑乡村田野,组成独具韵味的侨乡文化景观。

  而隐藏在乡土建筑背后的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是:近代以来江门侨汇数量为广东之冠,而广东的侨汇又居全国之首。五邑籍华侨不仅在五邑大地上兴建华侨新村,触角也遍及广州。广州著名的东山别墅群就是以台山华侨为主兴建的,“东山少爷”与“西关小姐”成为近代以来广州的文化景观。

  五邑侨乡还是最早兼容外来文化的开放之地,时至今日,台山城乡还盛行打9人制排球,这一运动就是台山华侨当年从美国传回来的,它成为了世界近代排球的“活化石”。我国第一本侨刊也诞生在这里,1909年创刊的台山《新宁杂志》是我国最早的侨刊。近代以来,江门五邑是全国侨刊数量最多、种类最广的侨乡,这种被海外华侨誉为“集体家书”的侨刊,至今仍发挥着维系乡谊,传播侨情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文化地标

  世界遗产在侨乡熠熠生辉

  江门市委、市政府从2001年以来就以国际标准、国际项目为抓手开展侨乡文化保护。

  2001年启动华侨华人博物馆建设时,市委、市政府要求建国内最好的华侨华人博物馆,并将文物征集放在首位。2010年落成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逾60万人次,是不少海外乡亲回来必到之地。不仅如此,现在的华博馆更是江门市民及亲朋好友经常光顾的文化驿站。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参观后评价道:“国内同类的博物馆我看过很多,你们这儿建得最好!”

  2001年,江门启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首开侨乡文化遗产保护之先河,更唤醒了社会各界对华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遗,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世界遗产项目。

  2013年6月,5万多封五邑银信与潮汕侨批、梅州侨批、福建侨批共16万件组成“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项目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项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文本撰写、翻译和学术组织任务都是由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项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文本撰写、翻译和学术组织任务都是由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配合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加大对台山海丝遗迹的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和保护力度。

  “江门对侨乡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工作,是站在世界高度来推进的。华博馆是全国最好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侨批都是世界遗产。2010年以来建设的开平塘口镇‘仓东遗产教育基地’,按照国际理念和方法,进行遗产保护模式的探索,于2015年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仓东遗产教育基地项目负责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谭金花博士说,这是对历届江门市委、市政府以及广大文化和侨务工作者的充分肯定。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对侨乡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探索得到国际学界的充分肯定。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对侨乡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探索得到国际学界的充分肯定。

  世界视角

  打造中国侨乡文化研究高地

  立根于侨乡大地上的五邑大学完全是一所在华侨倡议、支持、关怀下而起来的高等学府,学校一直将开展侨乡文化研究作为回报海内外乡亲的重要举措,并始终致力于建设侨乡人民满意的大学。

  2001年起,学校全程参与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筹建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工作。

  2006年,市政府与五邑大学共建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立足广东,整合境内外资源,开展侨乡文化研究。该中心成立以来,协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等校所和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侨乡文化研究。

  五邑大学还是率先在全国高校提出进行侨乡文化学科建设的院校。据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刘进教授介绍,早先国内的研究,大多是以华侨华人为主,侨乡文化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从2006年五邑大学提出,到2008年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侨乡文化与遗产”成为广东省第九届重点学科,2013年又成为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全省共20个),一步一个台阶,侨乡文化研究正不断地扎实推进。

  五邑大学的侨乡文化研究特色鲜明,一是在国内率先将侨乡文化和侨批研究放置在国际移民的大环境下比较考察。2010年开始搭建的“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2年一届坚持8年了,逐渐成为侨乡文化研究的重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二是与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共建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积极策划、推动国内侨乡文化研究,协助广西、云南、福建先后成立了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三是注重学术研究对国家重大侨乡文化保护项目的支撑,“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项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文本撰写、翻译和学术组织任务都是由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完成的,首席专家都是中心的教授,这些项目成为了国家侨乡文化保护的标志性成就。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侨务强市

  强“根”获华侨肯定

  江门注重将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转化为侨务工作资源,丰富侨务工作内容,创新侨务工作形式。

  市外事侨务部门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提出的“根”、“魂”、“梦”的论述是我市开展侨务工作的重要指针。侨乡文化就是华侨华人“根”的载体,保护好侨乡文化,就是强“根”、壮“魂”、筑“梦”,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江门的侨务工作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而且一直得到国务院侨办和省侨办的大力支持。

  作为侨乡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部门之一,市各级外事侨务部门积极与文化等部门配合,在侨乡文化保护中开展暖侨心、聚侨力的工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八年中,外事侨务部门多次深入美国、加拿大拜访碉楼业主,开创了“托管”模式,很好地保护了华侨华人权益,解决了碉楼所有权与管理权、使用权分离的难题,激发了华侨华人回乡寻根的热情。

  第一个与政府办理托管手续的是立园。立园主人谢维立先生的后人大部分在美国生活,但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彼此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和来往。谢维立先生后人谢龙海说:“多亏重修立园,让我们的家族又联系起来了。”

  1999年,开平市政府代表来到美国芝加哥,83岁高龄的业主余瑶琼在立园托管的协议上庄重签字,开创了华侨将开平碉楼物业托付给政府,“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此后,立园和不少碉楼的后人多次回到开平寻根,对政府保护碉楼的举措和成效非常赞赏和肯定。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期间,各级外事侨务部门与文化文物部门一同组团到世界各地宣传并发动文物捐赠,他们做的虽是文物征集工作,传递的却是政府保护侨乡文化的决心,深深地感动了海外乡亲。2006年,开平籍美国侨领方伟侠在西雅图见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张国雄,他由衷地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凝聚侨心。谢谢你们,为我们家乡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带头将西雅图溯源堂百年侨团的匾额等一批文物捐献给家乡的华侨华人博物馆。

  2015年出台的《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为侨乡文化保护与利用树立了新的目标。2015年3月,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江门调研期间,要求江门进一步重视侨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使侨胞有归属感、亲切感、参与感,让新生代华侨回来能够找到自己的“根”,并将侨乡文化产业化,拓展到文化旅游、养老等诸多领域。

  随着“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等侨务品牌的持续擦亮,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内外五邑华侨华人的“根”、“魂”将进一步强固,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有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团结一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加速实现!

  统筹/王亚方   文/谌磊 胡涛   图/资料图片(署名除外)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