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侨乡万宁有一条历史悠久的“海鲜路”

2017年04月18日 15:51   来源:万宁市广播电视台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热闹的“海鲜路”。
图为热闹的“海鲜路”。

  家乡有一条路叫“海鲜路”

  “海鲜路”之所以叫“海鲜路”是因为家乡的特产“后安鲻鱼”、“赤脚虾”、“肉螃蟹”及各种有名的、没名的鱼、虾、蟹等海鲜都集中在此卖。有零售的,也有少数批发的。我们村以捕鱼为生。每天渔民们捕上来的鱼,最多的也不过百斤,少的只有几十斤,甚至只有几斤。那时有本钱收购到外地卖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多是零售。

  听家乡的老人说,“海鲜路”在宋朝时就被命名为“海鲜路”了。而在我懂事时,家乡的人们已不叫它为“海鲜路”了,都叫它为“国街路”。听说这是在中华民国时改的。

  记得小时候,这条路是一条泥沙路。下雨时,路上积水特别多。我十来岁时,就全部用石头铺成,现在这条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石头路。每每回家乡,当那皮鞋踩在石头路上发出“咯咯……”的声音时,家乡那一张张古铜色的脸就会从我脑海中轻轻的飘过;那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臂膀,挑着鱼框、提着鱼篮,拿着鱼称杆;或在早晨灿烂的阳光中、或在傍晚瑰色夕阳下;带着喜悦、满足的笑容慢慢向我走来。于是,这条路上的一切又回到我脑海……

夕阳斜下,水面上忙碌的渔民依旧如梭。
夕阳斜下,水面上忙碌的渔民依旧如梭。

  我家就住在这条路上。每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坐在门口,看着一个个光着脚板、不管是寒暑都露出坚实的手臂的渔民,挑着鱼框、满头大汗地小跑过来。然后在这条路上,选个位置,拉开嗓门在那里叫卖。声音虽然特别大但不刺耳、且特别的真诚、纯朴。让那时的我,听起来觉得特别有趣味,甚至还在那里学着叫。

  我家就住在这条路上。每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坐在门口,看着一个个光着脚板、不管是寒暑都露出坚实的手臂的渔民,挑着鱼框、满头大汗地小跑过来。然后在这条路上,选个位置,拉开嗓门在那里叫卖。声音虽然特别大但不刺耳、且特别的真诚、纯朴。让那时的我,听起来觉得特别有趣味,甚至还在那里学着叫。

买卖间交流,好生热闹。
买卖间交流,好生热闹。

  不一会儿,一个个渔民的周围就围满了人。有买少量鱼的人们,也有鱼贩子。他们在那里讨论着价钱,争吵激烈,但从不吵架。我有时也会跑到那里看看去。过了一两个小时,鱼卖完了,渔民们就会把那卖鱼得来的乱钱倒在空的鱼框里,坐在路上慢慢的数,或者挑着鱼框边走路边整理。那种显露在脸上的喜悦、满足之情让我感到生活是美的,生活在这里的人特别幸福。

  我家的鱼不全都是我妈去卖,有时鱼贩子到我家把鱼全买走了。有时,鱼贩子不来,我妈就去卖。我妈去卖鱼时,每次都带上我。带我去,不是担心鱼被偷而让我看,也不是让我从小就学卖鱼,而是让我学一学在卖鱼过程中,根据鱼的价格如何算每个买鱼人应付的钱。那时,我总会听见母亲在口中算,“一三得三,三三归九……”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乘法口诀”以及两位数以内的加减运算。

  一次,我同母亲一起去卖赤脚虾,七毛钱一斤,一位买主买了一斤三两,我居然算对了他应付的钱。他笑着对我母亲说:“这孩子真机灵,会算钱了。”母亲说“孩子小,在家没事干,带出来看看练练吧。”离开时,他摸了摸我的头,还给我赞许的眼光和微笑。是的,母亲带我去卖鱼是有意让我学习计算。海鲜路就是我人生的第一课堂,而母亲是我的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不但在这条路上学会如何算钱,我也在这条路上学如何算计我的人生。

  “海鲜路”自然地成为一个自由农贸市场。一天,看着母亲卖的鱼要完了,我就去玩。刚从母亲卖鱼的位置出来,就看到很多比我大些的小孩都在卖菜的地方抢着捡菜脚,我也跟着去捡,我认为我在帮家里做好事,母亲会表扬我。捡着捡着,不小心,就被菜框上的绳子绊倒,满身是泥沙,我不好再捡,抱着菜脚回母亲卖鱼的那儿。

  母亲风状,拍着我身上的泥,意味深长地说:“傻孩子,我们缺的不只是菜脚。但饿了,也不会吃菜脚,我们自家菜园也有菜。记住,有了字(知识)就有一切。”从那起,就在海鲜路上,我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我记住了母亲这话的瞬间,也记住了我的人生。

出名的小吃——粉条汤。
出名的小吃——粉条汤。

  家乡的“海鲜路”,除了集海鲜在这卖以外,“海鲜路”的出名,还因为有一道出名的小吃——粉条汤。这里的粉条汤最出名,也最诱人。佐料中少不了虾米、蟹汤……清甜、可口,这是家乡粉条汤特有的风味。每天凌晨四点钟开始,当其它的大街小巷还在伸展着疲倦的身躯在梦境时,粉条汤店的袅袅吹烟已把海鲜路熏醒了,并在忙碌着。

  忙着闻扑鼻诱人的虾米,忙着让卖小吃的人们搬凳子,忙着为鱼贩子及渔民们腾位子……这时炒粉条声、碗盆相碰声、搬凳声、吆喝声、讨价声……吵吵嚷嚷,为还在梦乡的我奏了一支和谐的独特的家乡曲子。这正是海鲜路这个喧嚣的市场的前奏。卖完鱼后的渔民们就在路上吃粉条汤或炒粉条,边吃边谈论着镇上各地方发生的新闻。

  那时,我从未见过父亲或母亲吃上一次粉条汤,我曾在路上的粉条汤店前问过母亲,是不是我家吃不起。母亲说,不是,是留着钱供我们上学,以后我们就可以天天吃上粉条汤了。是的,我现在天天都可以吃上粉条汤了。小时候明白了这一点,现在做到了这一点。

  现在,“海鲜路”也不再卖海鲜了。小镇上已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农贸市场,海鲜都拿到市场上卖了。海鲜路老了,不再忙碌了着零售海鲜了。但它永不失去“海鲜”的特色。这里有了收购海鲜的大店。家乡的人们也不只以捕鱼为业了,都兴起了养鱼、养蟹、养虾等养殖海鲜的养殖场,外地收购海鲜的就开着大货车;直接开到养殖场了。

  没有了以前那样的喧嚣、兴隆、热闹,海鲜路变成了一条实实在在的石头路,是一条收购海鲜的必经之路。但过去这里的繁荣喧哗等一切已经在人们的心上打下了烙印。那古铜色的皮肤,那坚实的臂膀……就是海鲜路的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