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史

2014年11月08日 09: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原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梁披云所作的四屏《番客谣》。(《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原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梁披云所作的四屏《番客谣》。(《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侨网图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主馆外景。(《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主馆外景。(《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在北京落成,这是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展示我(中)国移民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国”字号博物馆。从倡议兴建到最终落成,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历时逾半世纪,馆藏万余件。漫步其中,一部近千年来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这里,浓缩着华人在海外艰苦打拼、“扎根发芽”的奋斗历程,更凝聚着千万游子对祖国故乡最殷切的桑梓情、最真挚的爱国心。

  因侨而起 

  历经曲折不曾弃

  在广州、泉州等侨乡,地方性的华侨历史博物馆已出现一些年头。这座国家级的华侨历史博物馆为何却姗姗来迟?故事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

  1960年,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提出倡议,希望在北京建立一座博物馆,用于推动惠及全民的社会教育。

  作为毛主席赞誉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倾资兴学。兴建博物馆,正是他推广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他看来,“博物馆关系社会教育颇巨”。

  为此,陈嘉庚始终身先士卒,身体力行。20世纪50年代,他就在福建厦门主持创办了华侨博物院。在《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一文中,陈嘉庚指出,博物馆“既可以给国内人民公共应用,又可给归国华侨观览,两者皆受其益”,而华侨华人也应为此“尽一部分责任”。

  在华侨博物院的开幕式上,陈嘉庚的动情演说更是道出了他主张兴办博物馆的良苦用心。他说,创建华侨博物院正是为了“表达华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情厚意”,并帮助“国内人民对华侨、侨居地人民的风土人情”有更好地了解,“促进我(中)国与华侨、侨居国的文化交流”。

  也正是出于相似的目的,陈嘉庚提出了在北京兴建博物馆的倡议,并专门捐资50万元人民币,用于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然而,风云难测。就在提出倡议的第二年,陈嘉庚因病去世,兴建博物馆事宜由此耽搁下来。

  改革开放以后,在庄明理等老一批侨务工作者的用心推动下,筹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再次被提上议程。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专门审议了华侨委员会有关兴建博物馆的报告。

  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兴办开发区的浪潮中,中国侨联曾经一度计划将华侨历史博物馆纳入北京小汤山华侨城的开发项目中。1994年,国家发改委以定额补助投资的形式批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立项建设。然而,由于之后开发区热逐渐降温,博物馆的筹建工作随着华侨城开发项目的搁置而再次陷入停顿。

  2001年,在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并开始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改造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建议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移至目前所在的北新桥地区,并于2005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再次立项建设。

  “建设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议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审议,并作为一个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经历两次立项,这是很少见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其中折射的正是国家以及一代又一代侨务工作者对于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视与关切。

  2014年10月21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在北京正式落成,这一天正是陈嘉庚诞辰140周年。

  “看到国家没有忘记陈嘉庚先生的遗愿,最终建成这座华侨历史博物馆,我们非常高兴,这也是对我们华侨的一种关照与尊重。”华人画家司徒乃钟说。

  逾半世纪,几经波折,创办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努力从未放弃。落成当天,许多华侨华人专程从各地甚至是海外赶回北京,共同见证这座属于他们的博物馆终于如愿建成。

【责任编辑:郑丽华】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