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史(4)

筹钱捐物
凝聚华侨桑梓情
当年,博物馆的兴建是由华侨倡议而起;如今,博物馆的建成更是汇集海内外华人之众力。
黄纪凯介绍,在博物馆的筹建过程中,海内外华侨华人共捐款4000余万元人民币。目前,博物馆收集的1.5万余件(套)藏品中,绝大部分也都来自华侨华人的无偿捐赠。
在博物馆一层的基础展厅,有一座棕褐色的地球仪格外引人瞩目。它与背后的电子显示屏巧妙配合,向观众立体呈现华人在世界各大洲的具体分布。
据介绍,这座地球仪通身由野生核桃制成,直径近1米,做工精细,耗时3年才完成。它的制作者是一对陕西安康的澳大利亚籍归侨夫妇刘恕滨和赵淑琴。
在从网上获悉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在征集文物藏品后,刘恕滨夫妇主动与中国侨联联系。“他们与我们素昧平生,但直接就表示博物馆想要收藏什么就从他们的作品中随便挑选,他们都无偿捐赠。”黄纪凯回忆说。
自2005年开始筹建博物馆以来,世界各地许多华侨华人,都如刘恕滨夫妇一样,倾力相助,主动捐赠各自收藏的文物。
“我们这里没有所谓的镇馆之宝,但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有关海外华人的特殊故事,都承载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惦念。”黄纪凯说。虽然相比其他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不一定都价值连城,然而这些从世界各地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小小物件讲述的是一代又一代华人在海外谋生打拼的甜酸苦辣,牵动的是他们对故乡最深沉的情感。
加拿大华人王家明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移居海外,打拼事业。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完了6本护照。如今,他将这6本护照都捐献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这些护照完整地记录着我个人的人生轨迹,对我而言意义重大。但我觉得,它们更应该被陈列在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因为它们也是我们这一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去的华人,在海外生存、生活、发展的最好写照。”王家明说。
“在国外生活多年,我们始终不会忘记那种寄人篱下的漂泊感。有时候,相比国内的民众,海外华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向往或许更为强烈。”司徒乃钟听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落成消息,专门放下手上的工作,花了几周时间,从不同国家和地区收集整理了大批司徒家族艺术家们珍贵的书画、雕塑以及摄影作品,无偿提供给博物馆,在临时展厅进行专题展览。
“在国家最苦难的时候,司徒家族的前辈们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深沉的爱意:画家没有放弃画笔、雕塑家没有放弃雕塑的工具、摄影家没有放弃照相机……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司徒乃钟说。
这个曾经涌现出司徒美堂、司徒乔、司徒传(沙飞)、司徒杰、司徒汉、司徒奇等一大批杰出爱国人士及艺术工作者的大家族,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进程与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落成之际,他们的后人司徒乃钟在此举办家族成员的作品展览,目的也正是传承司徒家族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唤起更多观众的共鸣。
殷殷桑梓情,拳拳爱国心。在这座因侨而起、为侨而建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有太多有关华侨华人的动人故事,等待世人来慢慢倾听、细细品味。(严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