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大马华人三代传承海南手工花生饼技艺65载(组图)

2017年03月20日 14:1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马来西亚峇市一些传统咖啡店仍在柜台兜售花生饼。(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马来西亚峇市一些传统咖啡店仍在柜台兜售花生饼。(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3月20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看似不起眼的花生饼,却是祖孙三代默默延续的情怀。走入马来西亚峇株巴辖一些老字号的咖啡店,可看见在柜台上摆着一罐罐的花生饼,那花生饼表面布满二三十颗花生豆,若你不曾尝过,便是错过了那传承至今六十五载的海南古早味小食。新一代接手这门传统小食之际,更放眼将其打造成峇株巴辖品牌的土产,继而流传四方。马来西亚71岁的陈琼文和38岁的“土豆孙”陈川荣父子俩,延续创始人王芳泽留下来的纯手工花生饼手艺,让这民间小食永留香。

每片花生饼皆布满逾30颗花生豆,不因成本上升而减少分量。(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每片花生饼皆布满逾30颗花生豆,不因成本上升而减少分量。(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坚持干净食油保持品质

  时至今日,陈琼文仍保持岳父教导的“食油必须干净,避免重复使用”、布满花生豆的制作原则,这也使到花生饼保持绝佳品质,因而成本也较高。

  陈琼文每天清晨6时就调配材料,其油炸出来的花生饼非常酥脆,色泽呈金麦色。由于不添加防腐剂,因此每隔3个星期就得要前往咖啡店回收或对换旧货。

控制火候、掌握好油炸时间等一连串制作节奏,是由经验自然累积而成的。(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控制火候、掌握好油炸时间等一连串制作节奏,是由经验自然累积而成的。(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陈家父子对花生饼的品质深具信心。为了保持信誉,如果有顾客指出花生饼有出油、受潮等品质不佳问题,他们都愿意二话不说让顾客退货。

  目前他们制作的花生饼仍维持每天约60罐的销售量,农历新年前夕的订单则会激增至逾100罐,成为送礼佳品。

除了提供给咖啡店零售,为了应付土产店的需求,而推出小罐装的花生饼。(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除了提供给咖啡店零售,为了应付土产店的需求,而推出小罐装的花生饼。(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从中国带来手艺

  花生饼的创始人王芳泽曾当过教师、开过咖啡店,最终以一手从中国带过来的海南糕饼手艺,养活妻子蔡桂英和5名子女,保留至今的花生饼则是人们茶余饭后喜爱搭配咖啡的小食。

花生饼从油锅中捞上来,呈金麦色的色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花生饼从油锅中捞上来,呈金麦色的色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王芳泽1951年开始兜售花生饼,凑巧的是,陈琼文的妻子王贻丽也是在这一年诞生。家中排行第三的她,为了帮助父母照顾仍在襁褓中的妹妹,十一二岁就在家中帮忙,也学到制作花生饼的手艺。

  王贻丽忆述自年幼懂事开始,父母就在早晨7时开始起身制作糕饼,当年除了花生饼,还制作海南人喜爱的花生糕、如意糕等,待中午完工后,父亲就独自骑着老式脚踏车在峇株市区兜售。

从海南岛飘洋过海而来的花生饼第一代创始人王芳泽(中),当年就是骑着这架旧式的脚踏车,在峇市各地兜售花生饼。(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从海南岛飘洋过海而来的花生饼第一代创始人王芳泽(中),当年就是骑着这架旧式的脚踏车,在峇市各地兜售花生饼。(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她依稀记得,父亲每天载着两大铁桶分量的各式糕饼沿户售卖,甚至把脚踏车停放好后,独自乘着巴士前往铁山一带兜售,忙到下午5时才回家。

  “当年一片花生饼的售价只是5仙,如果批发给咖啡店则只卖2仙,父母就是靠着手工制作糕饼,把一家七口养大。”

  当年的花生豆每公斤也才区区二三十仙,相比之下,如今每公斤已涨到七八令吉,然而他们家传的花生饼并没有缩水,却也跟着变大、花生还是满满的整整约30颗,保持口味水准。

  女婿返乡接手生意

  35年前与妻子在加亨橡胶园务农的陈琼文,因岳父王芳泽特地找上门洽谈传承花生饼手艺一事,毅然决定返乡接手生意。

  当陈琼文返回峇株巴辖后,王芳泽将手艺倾囊相授,把所有制作过程一并教导给女婿。

陈琼文(左)和陈川荣父子俩秉持着祖辈的手艺,以手工制作花生饼此传统小食。(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陈琼文秉持着祖辈的手艺,以手工制作花生饼此传统小食。(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陈琼文说,学习制作花生饼从零开始,当年花了整整半年时间边学边做,才逐渐熟悉手法和掌握窍门。

  陈琼文先是骑着摩托车在峇市甚至前往巴力士隆、龙引等地的咖啡店销售,生意逐渐扩大后,才改用客货车送货。如今在居銮、麻坡、东甲和笨珍等地仍有销售点。

  第三代传人:市场萎缩一度打退堂鼓

  传承65年后的今天,第三代接手时也决定为花生饼诠释新的市场定位,不再以过去咖啡店的零售形式为主打市场,而改为向土产店提供货源,寄望以游客的“买气”为主要导向。

陈川荣协助制作花生饼之余,也负责市场工作,力求增加销售额。(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陈川荣协助制作花生饼之余,也负责市场工作,力求增加销售额。(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十几年前,新山的咖啡店行业萎缩,西式咖啡厅和小贩中心林立,导致花生饼的市场萎缩近50%,让第三代传人的陈川荣一度打退堂鼓,时隔至今年,才决定全盘接手这门传统生意。

  当年20多岁的陈川荣,曾在峇株一路南下至新山开发市场,不料却因为新山的传统咖啡店相继关闭缺乏落脚点,市场大幅萎缩下而决定转行。

  不过,这十几年来,每当农历新年前夕接到大批订单时,他还是会协助父亲制作花生饼,因此制作手艺不曾停歇。

  随着新加坡游客涌入本地,土产行业兴起,让陈川荣重拾信心,以土产店为据点,重新打开市场。

  此外,长居海南岛经商的叔叔每次返乡,必定带回大批花生饼送给中国朋友,以及曾有澳大利亚华侨大量订购花生饼,让陈川荣希望有朝一日可大量生产花生饼,并且将产品品牌化,包装出口至华人地区。(陈伟盛)

【编辑:郭晓倩】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