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南洋华侨华人:别井离乡过番去 魂牵梦萦寻根来

2016年12月14日 13:5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绘图:简仁山
绘图:简仁山

  旧时,广东人称往东南亚地区叫“下南洋”,出国则统称为“过番”。他们沿着一条现在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交通要道,或贸易、或谋生、或移民,由近及远,由区域而世界。据统计,目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约有3000万,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中有人衣锦还乡,也有人再无归期。如今,每年都有不少华人华侨越过重洋,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向外开拓之路,也是回乡寻根之路。

  今年60岁的罗润祥,是一位新加坡华人。他骑着自行车从新加坡出发,选择了自己的祖籍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横乾村作为最终目的地,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寻根问祖之旅。

  六旬华人骑行回乡探亲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的石碑就立在324国道旁。依着当地人的指引,记者在石碑以西找到了那条流淌向南的水道。水面不宽,10米不到。岸边,老旧的民居密集簇拥。古港地处韩江入海口的河海交汇处,既是对外贸易口岸,也是移民的口岸。这里是当年广东红头船的出海基地。

  明清时期广东人下南洋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是木制帆船,因其船头都被漆成红色,故被称为红头船。如今,红头船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成为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每年,都有不少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搭乘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回到广东寻根问祖。

  年过花甲的罗润祥选择特别“脚踏实地”的方式,游历故乡的风光。

  罗润祥今年60岁,父亲是客家人。父亲1949年前就从梅州大埔跨洋到新加坡谋生,随后在新加坡成家立业。多年前为锻炼身体,罗润祥爱上了骑行。2010年退休后,罗润祥萌生了长途骑行的念头。19年前第一次回大埔时,这里的景色、美食让他倍感亲切。他最终选择了和新加坡相隔多个国家、距离4000多公里的故乡作为骑行目的地。

  经过5年的准备,去年11月27日,罗润祥出发了。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泰国,罗润祥的骑行都很顺利,但是途经老挝时,自行车出现严重的故障,需要送回原厂修理。最后,他只能从老挝乘机飞往昆明再飞往深圳。“未能全程骑行,这成为了我此次骑行最大的遗憾。”

  今年1月27日,罗润祥从深圳出发再次骑上了自行车。第一天,就遇到气温大幅下降。“那天最低气温5℃,更要命的是,下起了冰雨。”罗润祥回忆,当时又正值春运,多重因素叠加,给他的骑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初的几天,每天都筋疲力尽,我第一次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罗润祥说,但“尽快回到家乡见到家乡的亲人”的想法让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沿途我遇到了从深圳骑自行车回梅州的年轻人,还遇到了从深圳到江西的摩托车返乡队伍。”罗润祥说,一路上他和同行的人们相互打气,感觉很亲切。

  历经9天的广东省内骑行,罗润祥终于在春节前夕抵达横乾村。

  再美风景不如回家的路

  梅州侨联副主席邓锐在其著作《梅州华侨华人史》中总结过当地华侨移民的路径:“梅州华侨从梅江到达汕头后,再由汕头海港乘木船、舢板、帆船等交通工具,随风漂流到哪里就到哪里上岸,定居谋生。”

  梅州松口古镇,当年繁华而喧嚣的火船码头已少人问津,只是静静地注视着梅江。当地老人向记者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尼华侨廖访珠出资在此建起唯一能停泊“火船”的码头。最兴盛的时候,每天有300多条火船停泊,有6000多人从此进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古镇建立了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落叶归根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也是千千万万海外华人华侨毕生的信念。

  终于回到家乡大埔,罗润祥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尽管他在新加坡每年也会过春节,风俗习惯和家乡基本一样,但这次是他第一次在家乡和亲人一起过。

  在新加坡,春节时四马路观音堂人潮汹涌,那是一座香火特别旺盛的华人庙宇,故乡的风俗信仰在海外得到留存。而在庙里燃烧的神香,正来自新会小冈。起源于明代的小冈香,如今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小冈香”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罗润祥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地道的客家话,也谙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这与罗润祥的家庭教育有关,“我父亲平时在家和我们说客家话,并且坚持让我从小接受华人教育,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忘根。”罗润祥说。

  与罗润祥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在最初策划长途骑行时,回广东老家只是他数个路线方案中的一个。“其实刚开始我比较倾向骑行欧洲那条路线,因为欧洲国家沿途风景很美。但比起欧洲的风景,家乡的风土人情于我而言更有深层次的吸引力。”罗润祥说,世上再美风景又怎能比得上回家的路?

  然而,并非每个漂泊的人都能飞鸟返乡。

  在江门新会,记者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金牛山华侨义冢。往年荒草覆盖的义冢经过2013年的一次修缮已经换了面貌,成为一座整洁的墓园。这里埋葬了1508位上世纪40年代从海外运回的华侨骸骨。大多数从海外运回的遗骸都会被家属领走落葬,没有被领走的只能由慈善机构择地集中安葬。

  从旅游中寻找文化认同感

  罗润祥的老家横乾村现有500多户1800多人,早年为了生计,村子里不少人纷纷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国家打工,“以前逢年过节,会有很多华人华侨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返乡。”横乾村委书记罗善清说,像罗润祥这般千里迢迢回来探亲的很少,尤其是骑自行车回来,很难得。事情传出了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我们都希望这些华人华侨的后裔能多回来家乡走走”。

  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华人华侨想要回到广东看一看。

  有着“广东第一巷”之称的南雄珠玑古巷是中国三大著名寻根地之一,被当今数千万广府人及海外华侨视为发祥地和祖居地。在珠玑巷的第二座古门楼上,就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等字样。南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肖兴麟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逐年增多之势。海外的广府人后裔则对珠玑巷一往情深,把这里作为故土的象征。

  作为新加坡拥有157年历史的宗乡组织之一,茶阳大埔会馆是连接新加坡和大埔的纽带。在它组织下,每年假期都会有新加坡的教师带着中小学生,30到40人一队,回乡进行“田野体验”,和大埔的中小学生们交流,走访李光耀祖居等地,让这些出生在新加坡的客家青年“了解和体验客家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今年11月14日,35名马来西亚年轻华人驾驶着越野车来到深圳,他们要用自驾的方式,从深圳出发,一路经广东梅州、中山,云南腾冲以及缅甸、泰国,最后回到马来西亚吉隆坡,重走先辈们当年走过的路,开启文化寻根之旅。马来西亚雪隆嘉应会馆会长邹寿汉告诉记者,此行是为了响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领马来西亚华人青年企业家走进中国,同时增进中马两国的民间交流。

  为谋生,他们下南洋,闯世界。他们中有人衣锦还乡,也有人再无归期。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华侨华人向外开拓之路,也是回乡寻根之路。而散落在广东全省各处的宗祠、庙宇、纪念地,也在百年历程中,从光鲜到斑驳,见证着他们从出走到归来的奋斗史、回家路。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黄伟宗认为,东盟国家跟广东有悠久的历史联系,彼此在文化上有认同感。要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高度,将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和梳理出来,尤其是不少景点有海外的历史和人缘关系,可以将其整合成旅游线路,推动海丝文化走出国门,共建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