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南洋华侨华人:别井离乡过番去 魂牵梦萦寻根来(2)

2016年12月14日 13:5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攻略

  广东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遍布世界各地的广东籍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英勇拼搏,成家立业。他们还作为中华民族的和平使者,积极推动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据统计,目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约有3000万,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举奠定全国侨务大省之地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又可分为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各民系经由不同的港口出海。

  历史学家黄启臣说过:“一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首先和主要是写在广东和广州港口的记录上。”要寻根问祖,探访那些散落在广东各地的古港以及纪念地必不可少。

  台山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位于广东省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当地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大院占地面积80亩,108幢二至三层带骑楼的楼房,呈长方形排列,中间有40亩专供商贩摆卖商品的市场空地,俨如一座小方城。由于始建之初,华侨业主们将各自旅居国的风情和建筑特色融于中华建筑艺术之中,故有中西合璧之感。整个大院的每幢建筑物经过了7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原貌保留较为完整。国内建筑界的专家学者考察后都认为:梅家大院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

  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等电影与反映华侨之乡情况的电视剧也以此为外景拍摄,致使梅家大院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樟林古港

  红头船故乡樟林古港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境内,于明天启三年(1523年)创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巡检司。乾隆、嘉庆年间港口达到全盛,规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兴盛时可停泊红头船百余艘。古港遗址东起新兴街,西至蛡墩脚,南起叶厝园,北至天后宫,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这里曾是粤东乃至赣南、闽南地区出海的一个主要港口,既是对外贸易口岸,也是移民的口岸。

  樟林古港的新兴街至今已有200多岁高龄,历史上潮人祖先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必经此地,曾经商贾云集货栈成行繁华一时。世事变迁,新兴街依然保存完整,独具特色的清代建设群古韵犹存。

梅州市梅县松口古镇。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梅州市梅县松口古镇。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梅州松口古镇

  拥有千年历史的松口古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在梅江下游,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处,是历史上商业贸易繁荣之地,属商贸重镇,最兴盛的时候,每天有300多条火船停泊,6000多人由此进出。这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明末以后,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便是松口,这里深深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街道属于中西结合的风格。

  松口古镇的名胜古迹有元魁塔(九层高的砖石建筑,始建于1619年)、文昌阁、四百岁的世德堂(明末皇帝崇祯之子逃难到松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宫,始建于1645年)、孙中山曾住过的爱春楼、始建于康熙年间的五龙桥、崇庆第、承德楼、勤诒庄等。

  南雄珠玑古巷

  珠玑古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位于南雄市区北9公里处的梅关古驿道上,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其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由鹅卵石铺砌而成。珠玑巷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宋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古巷北面出口处的沙角。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这里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数千万广府人视为发祥地。在珠玑巷的第二座古门楼上,就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等字样。近年来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逐年增多之势。

  手记

  挖掘历史整合资源

  讲好侨乡文化故事

  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朝阳产业,也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重要突破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旅游,在今天的广东有着从未有过的热度。

  “根”是故土,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怀着对未知憧憬的人们经过长途跋涉,离开了充满乡音的故土,踏入了风俗迥异的异国。但在内心深处,故乡的记忆从未忘却。海外华侨华人们对故乡的执着,让他们及后代选择回乡寻根。

  侨文化是广东旅游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但由于开发、整合和修复不足,这些瑰宝仍没有被充分唤醒,难以成为吸引游客的“磁石”,不少侨乡人文景观还亟待完善和配套。樟林古港的新兴街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过去潮汕人祖先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必经此地,但如今新兴街却是繁华不再,少人问津。又如名扬海外的泰国国王郑信故里,也仅存一亭和石碑,车辆到此不便,和该景区应具备的名气不符。许多旅游景点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历史,夯实基础设施。

  从粤东西北,到珠三角,各地市发展旅游各有奇思妙想,各有优势资源。然而记者观察到,广东全域却很难找到一条寻根问祖旅游专线,很多景点依然各说各话,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仅仅停留在口头或纸面。唯有握指成拳,利益共享,联合营销,广东侨乡风景画廊才能真正光彩夺目。

  开发侨文化资源亦要讲人文故事。没有文化作为符号,纯粹的景色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广东旅游业应当用更接地气的方法,以及海外华侨华人乐于接受的语言来表现侨乡的故事,将故事与旅游产品有机结合。侨胞回到家乡,不能只侧重吃住方面,应当让华侨更加充分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在内容和行程安排上花点心思,找到真正吸引年轻人的东西。

  广东海外侨胞众多,每一代华侨都有自己的故事,或可在华侨中寻找一些成功案例,写成小说或拍电影,当下文化的传播不一定寄托于有形载体,很多故事可通过互联网传播,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财富。此外,文化的概念可以更广,还可以推及华侨华人坚定地走出去,引进西方的思想、建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碰撞、交融。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好地讲述具有广东特色的侨乡故事。

  南方日报海丝采访组/本版主笔:李科诚

  策划统筹:卢 轶 蔡华锋 黄扬华 罗彦军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