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广东人唱山歌“下南洋” 激荡“海丝”上的涛声

2017年02月08日 16:4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广东民歌中充满对海外游人的挂念,这在以往内陆地区的民歌中比较少有。图为渔歌演唱场景。
    广东民歌中充满对海外游人的挂念,这在以往内陆地区的民歌中比较少有。图为渔歌演唱场景。
中国侨网十九世纪在东南亚海域的中国帆船。
十九世纪在东南亚海域的中国帆船。

  有一种歌是唱给海洋的。

  “一送涯(‘涯’在客家话中是‘我’之意,以下同)郎去过番(咧),洋船等到(啰)粤海关,涯哥想去又想转(啰),去就容易(哟)转时难,涯哥想去又想转(啰),去就容易(哟)转时难!”这是一首著名的广东客家山歌。无论是在星海音乐厅华丽的舞台,还是在乡间简朴的歌坪上,歌者唱出它时,我们听到的总是一片涛声。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广东的民间生活中保留了大量与海洋文化有关的有形、无形遗存。民歌中的“海洋”就是其中一个极富特色的部分。借助广东音乐、民俗等各方面专家的研究和指点,记者近日开始走进这个丰富的宝库。

  歌声里的“下南洋”

  “阿哥出门去过番,惠州搭船过海关。阴间寻钱阳间使,去就容易转就难”

  “二想涯郎心好焦咧,夫妻分手泪滔滔喏,食饭好似吞石子哟,饮茶好似吞剑刀喏”

  《送郎过番》唱的是“下南洋”的故事。它虽是“山歌”,讲述的却是侨乡的移民史。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广东人的海外移民早在北宋末年就开始了。最初,这种移民主要存在于商人群体间。到了明代,广东到交趾、爪哇、马来西亚、柬埔寨、菲律宾、文莱等地的商业移民逐渐增多。明洪武年间,今马来半岛、巽他群岛一带的古国三佛齐旧港中,居民多来自广东、漳泉等地。从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70年代,广东侨民在旧港建立了雄厚的基业,梁道明、施进卿、施二姐等粤侨,对推动旧港的发展建设居功至伟。

  明中叶以后,喜好冒险,“以海为业”的广东人通番贸易,海外居留达到高潮。其中,既有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经济移民,也有因躲避官兵而南下的海上居民。他们在东南亚各地主要从事商业、矿业、农业、园艺业和渔业等,对南洋各国的经济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在巴达维亚,也就是今天的雅加达,广东华侨种水稻、蔬菜、水果、胡椒、甘蔗,榨糖、酿酒、榨油,搞基建,开运河,“几乎左右了巴达维亚的商业活动”,让这里成为了“中国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分支”。又如在菲律宾,华侨“开发了处女地,于无数世纪中皆静止的荒野之中,开辟了茂盛的稻米、苎麻、蓝靛、椰子、烟草和其他谷类的耕种地”。华侨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带到侨居国家,在万丹改进了胡椒种植法,造就了这个世界最大的胡椒生产地;在巴达维亚采用了牛拖水车推动石磨榨糖的中国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在苏禄,华侨传授水果品种接枝改良技术……

  一部分华侨通过“下南洋”致了富,在今天广东各地城乡,我们仍能看到他们回乡建的豪宅,捐助的学校,架的桥修的路。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如此。而且无论怎样,片舟过海,总是一场押上性命的赌博。

  所以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歌:“阿哥出门去过番,惠州搭船过海关。阴间寻钱阳间使,去就容易转就难”;还有这样的歌:“知哥出外谋生,妹亦心中无欲想啰,为因家计无奈何啊”,“二想涯郎心好焦咧,夫妻分手泪滔滔喏,食饭好似吞石子哟,饮茶好似吞剑刀喏”。当中,满满的都是相思之苦,挂念之情。这种对海外游人的挂念,在素来内陆地区的民歌中,是少有听到的。

  一串鱼名一串歌

  正月带鱼来看灯,二月春只(黄姑鱼)假金龙。三月黄脊(雀)遍身肉,四月巴浪(蓝圆参)身无鳞。五月好鱼马鲛鲳,六月沙尖(多鳞鳝)上战场……

  还有一类关于大海的歌,是渔歌。

  “渔歌”从广义来说涵盖很广。学者叶林言,广东面临南中国海, 海岸线长,渔港众多, 渔民的数量很大,故而渔歌也有多种。广东东部的汕尾、惠东一带的渔歌, 珠江流域珠海、台山、东莞一带的渔歌,以及广东西部湛江,以及今海南一带的渔歌,各有特色, 都很驰名。

  广东是一个多语系的省份。不同方言的渔民, 有着不同的渔歌。如汕头地区的甲子、汕尾、达蚝、饶平, 以及邻近惠阳地区的澳头等渔港, 渔民操着相同的方言,他们的俗称为“福佬渔歌”,也称“粤东渔歌”。珠江口一带渔民操的是广州方言, 他们的渔歌俗称为“咸水歌”。湛江地区的闸阪、乌石, 海南的清兰、白马井、三业等渔港, 渔民操的是另一种方言, 渔歌又有迥然不同的特色。

  旧时海上渔民多为“疍民”的后裔。疍家先民由于生活所迫,随着出海打鱼的劳作流动性逐渐南下迁徙到了广东沿海一带,即潮州、汕头、汕尾、惠州( 惠东)。疍家渔民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微,渔民之间又以渔船为家庭单位,既独立又封闭,他们不能栖身在岸上,只好四海为家,“落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以歌自乐、以歌解忧,渔歌唱尽了疍民的情怀与人生。

  海丰民俗、文史学者黄琛指出:一谈到渔歌,总不免联系到气势磅礴,浩瀚无际的大海,所以不了解的人,总认为渔歌应该有高亢激越的节奏,波澜壮阔的旋律,其实不然。俗话说“海中无风三尺浪”,在颠簸的船上劳作时,唱歌并不是件省力的事。所以海上作业一般都没有劳动号子,歌只是在出海或回港时才能唱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微波荡漾,才是渔歌的特点。

  渔歌里充满着海的气息,比如《斗歌》:“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海底氽,你知乜个赶风走,你知乜个独条须?”“我知枝桅直溜溜,我知枝舵海底氽,我知大帆赶风走,我知锚索独条须。”又如《鱼名歌》“正月带鱼来看灯,二月春只(黄姑鱼)假金龙。三月黄脊(雀)遍身肉,四月巴浪(蓝圆参)身无鳞。五月好鱼马鲛鲳,六月沙尖(多鳞鳝)上战场。七月赤棕(真鲷)穿红袄,八月红鱼(鲱鲤)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蛴脚无毛。十一月墨斗收烟幕,十二月龙虾持战刀。海底鱼虾真正多,恶霸歹鱼是那哥(蛇鲻)。海蜇头戴大白帽,乌英(黑鲷)身上穿乌袄。”

  渔民纯朴清澈的感情生活在渔歌中也得到体现:“吹螺就要螺声响,扯帆就要扯满帆。阿兄喂,扯满帆。闯海就要闯远海,牵鱼就要牵头蹭,阿兄喂,牵头蹭”“东风阵阵人行船,轻声细语喊我君,君你扬帆去出海,使妻言语情难中。本爱留君唔甘离,无奈生活真惨凄,君你早去早回返,紧记言语在心边”,“头帆车起离映映,二帆车起船爱行,大船细只行到了,放丢细妹无心情。头帆车起高荷荷,二帆车起船爱梭,大船细只行到了,放丢细妹无奈何”。(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卜松竹)

【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