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媒体

"家园"征文: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我心中的大学校

2016年12月19日 17:5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捷克《捷华通讯》总编 陈学东

  自加入华文传媒队伍,每日看国内新闻,主页就改设为中新网。当我想到众多的论坛时,首先就想到“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当我思考“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体会到,这是一所大学校。

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代表在重庆师范大学,共植“世界华文传媒友谊林”。
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代表在重庆师范大学,共植“世界华文传媒友谊林”。

  2005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武汉举办,我有幸第一次参加。记得论坛的主题包括“如何真实客观准确地报道中国”、“如何促进中国与所在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会后的宣言中写有“公正、客观、全面地报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向世界准确传递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息。”

  那么,如何做到公正、客观、全面、准确,不硬套?对从事华文媒体工作还缺少经验的我来说,找好焦点是个重点课题。

  会后,我们去山西太原参观采访。那几年,国内矿业大发展,矿难也多,污染面积扩大。我们在太原了解到,为了城市规划和解决环境污染,太原最大的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太原钢铁公司整体搬迁出城市,因此,太原城空气中的灰尘减少了几千吨。太原钢铁公司有位全国劳动模范李双良,他带人把钢厂的废渣场改造成了一个旅游点。在山西,我们还下矿井参观,了解到采矿和矿难的一些知识。

  我记得团长是加拿大的一位华媒老社长,一路上他多次说,这方面我们要公正报道、客观报道。在与太原市领导的座谈会上,老社长发言说,太钢搬迁,减少污染,为民造福,废渣场变旅游点是化腐朽为神奇。太原市和太钢的领导都提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性”,我们对此很感兴趣。几位前辈说,我们看到了过去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我们还了解到了政府和企业对此的重视和解决的进展,这就有了希望。问题是明着的,我们要重点写的是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回来后,我写了相关报道。我们有位捷克语翻译,她是山西人,丈夫是捷克人,当时捷克正向山西神头出口全套设备建设发电厂,他是项目工程师。她把这个报道给丈夫看,重点讲了中国企业改造要提升环保考核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性”,她的丈夫还向捷克单位做了介绍。

  很巧,2016年11月1日看到一则新闻,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等单位发布了以“展望‘十三五’,开启社会责任新时代”为主题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6)》。太原钢铁集团在“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排名中列第33位,居国内重点钢铁生产企业第一位。我感慨,几位前辈发现新闻焦点的敏锐度和思考深度真是客观、全面、准确。

  在准备此文时,我翻看了前几次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笔记,感到犹如是一本本的课堂笔记。有的是在大会论坛上的,有的是在分论坛和考察时的记录,主题既有高大上,也有许多实际实用性的。很多人的发言都有新观点,反映出长期从业的精神和责任。尤其是在后两期的论坛中,少了“介绍和汇报”,多了“调查研究结果”,少了“诉苦悲叹危机”,多了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举,还有多家媒体跨国合作研究。

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代表演讲:“报还在,纸没了,但万变不离其宗。”
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代表演讲:“报还在,纸没了,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几年新媒体发展迅猛,论坛主题设置前瞻,2015年的论坛主题之一即“互联网+”。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来自美国的一位老总的演讲,他谈到,“趋势就是再过几年,报还在,纸没了,换了阅读方式,但报的内容和采编程序还会这样做,报的功能不会变,报还是你的报。”言简意赅,使人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纠结中解脱出来,看清适合自己媒体的发展方式。

  还有的代表从纸媒——印刷——造纸等工业链分析传统媒体与其它产业的关联,这些观点涉及到经济效应、创新技术、社会效益,甚至就业,跳出媒体看媒体,让人的思维更开阔。

  有一位学者编辑,他在两届的论坛中,都进行的是同一个主题的研究,他对我说,研究华文媒体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取样做大数据分析,没有比这个论坛更好的平台了。

  我在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选择新闻,从而对本地读者更有针对性,特别是在新媒体的发展中,什么样的内容更有吸引力?在后几次的论坛中,都有学者对这些问题有很好的研究,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华商还是学生,新华侨还是老华人,他们的调查分析很深入,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前,我们也有读者调查,多是从我们的观点来设置问答,对读者来说是被动的。后来,我们换位思考,以读者的身份来考量,这样能更准确地了解到读者的观点,报道内容也就容易贴近读者的需求。

  同样,报道的风格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中新社的报道风格就是我们的榜样,语言平实,精短,口语化。我们学习这种风格,效果很好。我们的读者说,很喜欢这些简报式、“豆腐干”大的报道,信息多,看起来不累。

  每一次的论坛都会发行一部《世界华文媒体年鉴》和一本《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这是了解各家媒体概况和发展的信息大全,我认为也是两部学术著作。

  海外华文媒体的从业人员来源非常广泛,从打工层到教授级,从新华侨到老华人,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很多人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一些人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在遇到一些相关的专业问题报道时,会注重客观和专业性表述。也正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所在国,甚至是不同的语言背景,在同一问题上常会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研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在论文集和论坛讨论中都有体现。

  比如,每次论坛会给出几个子主题,供大家在写文时参考。这有点类似“命题作文”,许多人虽然选择同一主题,但他们结合各自具体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和思考,写出了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的论文。这使我了解了各家华文媒体的关注点和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反映当地华侨华人读者的观点。

  又如,2011年在重庆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有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推介,来自意大利和日本的两位代表,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客观地评论了规划的可行性和效益性,并提出了作为媒体,在对国际报道时可采用的大众言语和专业表述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推介效果。这两位代表都是主业工科,兼做媒体。去年,我去参观米兰世博会,看到有个“重庆日展”,里面展出的一个环保项目,就是上面谈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之一。看介绍,在世博会上,重庆与意大利方面签订了这个环保合作项目。我不知道那位意大利的华媒代表在这个项目签约中是否有参与功劳,但我相信,他当时在论坛上提出的专业性建议和用专业的语言作报道是肯定起效的。这种具有专业背景的客观性报道,正是我要学习的报道方式之一,我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支撑报道。

  说到《年鉴》、《论文集》,我特别想提到我的父母。这些年,每当我参加完论坛和考察后,带着这些书和资料回到家,母亲总是先问我:“这次又学到了什么?”在我离开前的几天,老俩口会把这两本书从头到尾看一遍,有些地方还会贴上小标贴,提醒我仔细看,甚至在论文集上看到题目相同作者不同的文章时,他们会在《年鉴》上对照作者单位的介绍,来比较各国华文媒体的不同,比较他们的研究方法。他们也会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听我分享在论坛和参观中的收获和讨论一些问题。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不仅是我的课堂,也成了我父母的课堂。

  同样,回到报社后,我向社长汇报,编辑部会专门开会听我介绍。我们的老社长今年已经81岁了,至今她还亲自负责每一期的“国学和传统文化”版,撰稿、选稿,敲着键盘编稿。她说:“看到这部年鉴,这些文章,还有那么多和她同辈的人还在不忘初心,有那么多的年青人敢于加入这个很辛苦的事业,很振奋。”因年龄关系,她虽没参加过一届论坛,但她很重视论坛,包括论坛后的考察参观,我们都会认真讨论,根据我们的报道计划,选择参访路线。

  2016年11月,我们在与一个国内来的媒体团座谈时,谈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老社长说:“一个论坛能这么长期地吸引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而且能培养出有恒久地为同胞服务的信念,这个论坛的学习作用太大了。”她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你不学到什么回来,那你的飞机票也就别想报销了。”作为一位80岁的老人,确实很难再玩“新媒体”,她没有纠结于“我们的报纸还能活多久”,而是积极搜寻,为读者提供本地实用性的信息。她对华文媒体要为华人服务有着坚定的信心。

  我的收获不只是在论坛期间,有很多也是来自于平时。我多次因一些资料和技术问题,直接向中新社求援,向前辈、同仁求助,都得到了及时详细的回复和帮助。前几年,我在编辑一组华人移民的教育和健康问题稿时,需要多国的资料,我的这个题目持续做了近两年,期间得到了来自欧洲、美洲的媒体同仁发来的资料,有的为我翻译了俄语和法语资料,有的把他们的相关稿件和论文提供给我参考。这些,正是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搭建的大家园,让我获益匪浅。

  我想,如果今后建立“侨务学”、“华侨华人新闻学”、“华文传媒学”之类的学科,“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无疑是个奠基石。论坛特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广泛性、延续性、前瞻性、启新拓展性、实践性、系统性、成果效益性、品牌性和凝聚力,都让我感到,这是一所大学校。

  征文启事:

  “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001年起,从南京、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一路走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至今已8届,跨越15个年头,参加过论坛的海外华媒人总数逾3000人(次)。

  “15年”、“8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同仁能够在同一时间在一地相聚,充分体现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生命力、影响力、向心力。

  有人如是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华文传媒人的精神家园”;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全球华文传媒人相约的盛会和节日”;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坛是全球华文媒体人交流、情感互动的平台,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寻求合作和发展机遇的沙龙”。

  或许,你是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8届元老”,或许因为某种原因你缺席过几届,或许你参加过行走中国活动……相信你一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有事要记,有闻要录。

  来吧,我们恳请你参加“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暨‘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中国行’”征文活动。写一写、忆一忆、想一想、品一品你曾参加相关活动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故事、经历、趣闻、趣事……相信那“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是甜蜜和温馨的。

  征文可围绕“家园—我与华文传媒论坛”这一主题,写人,写事,状物、言情,“嘻笑怒骂”皆文章。征文体例不限,文风不拘,篇幅可长可短(1000-3000字),每篇征文的题目可自定,求的就是一个“真”字。记住,请随征文附上3-5张与你写的征文相关的照片(附图片说明)。

  “家园”征文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举办。征文活动至2016年底截稿。所征集的文章将于2016年年底结集出版。

  征文的文图稿件请发至:forum@chinanews.com.cn

  “家园”征文活动组委会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