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江门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7处文物点入选

2017年02月13日 14:17   来源:南方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11日,记者从江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第七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公布,7处文物点入选。其中,工业遗产有江门市甘化厂制糖分厂及附属码头和江门船厂;古墓葬有江门市蓬江区棠下凤凰山宋代黎待举墓及墓群;近现代重要史迹有周恩来视察新会大泽旧址和林锵云故居;古建筑两处有慈溪本厚堂赵公祠和宏仁堂薛氏祖祠。

  据介绍,目前,江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已达到2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65处,广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1处。

  据悉,接下来,文物行政部门将联合城乡规划部门抓紧划定此批市保文物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2017年,江门市文物行政部门还将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要求,积极发动做好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江门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有望再创新高。

  第七批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1.江门市甘化厂制糖分厂及附属码头

  江门甘化厂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项目,是当时我国引进规模最大、第一个通过与国外资本及技术合作共建成功的项目。江门甘化厂实行综合利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工业发展模式,综合利用甘蔗发展制糖、造纸、酵母、酒精等产品推动了全国工业发展模式的创新。1992年,甘化厂由国营企业改制为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江门甘化厂成功在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成为我国制糖类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制糖分厂在设计之初称为北街糖厂,建成后与江门纸浆厂合并为江门甘化。制糖厂全套设备均从波兰引进,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碳酸法制白糖,日榨甘蔗3000吨,日产蔗糖600吨。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产糖工业基地,曾被誉为 “亚洲第一糖厂”。

  现存江门甘化厂制糖分厂是一座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面阔95米,进深45米,占地面积4275平方米,附属码头位于制糖厂东侧约80米处。制糖厂及码头范围总占地面积为12350平方米。制糖分厂内保留有109台(套)生产设备,码头保留有两台作业吊机设备。

  江门甘化厂工业遗产作为江门市最重要的工业文明遗存,见证了江门市乃至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国经济对外交往的历史,凝聚了建国后我国特别是江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工业文明的记忆。

  2.江门船厂

  广东江门船厂有限公司前身是江门船厂,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据《广东省志·船舶工业志》记载,1954年3月,设在文昌沙的广协祥船厂被政府接收,改为国营江门船厂。1955年到1957年,江门船厂进行了扩建,1957年1月,永成兴等13家修造船厂组成的造船生产合作社并入该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广东航运船舶工业公司直属厂。1976年7月,国家六机部把该厂列为定点生产厂,先后建成舾装码头、船体加工车间、管子车间和总仓库,并购置和建造了一批起重设备。因此,江门船厂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生产高峰期,制造了大量铁船、工程船、运输船等不同用途的船舶,还曾造香港最大的拖船。

  由于生产任务比较多,船厂不断招人,鼎盛时期达1300多人,生产车间处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船厂在当时是省级单位,单位待遇比较好,"船厂员工去相亲的话,很吃香"。遗憾的是,后由于蓬江河的修建,造好的大船无法"出海",陆运逐渐取代水运,船厂发展缓慢,90年代中期以后被广东天健集团全资收购。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分为多幢厂房、船坞、库房、办公楼和宿舍等。

  自船厂破产日起,随着大部分设备的撤离,只剩下大型吊机若干台,厂区内之前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物自然损坏,欠缺管理人员,厂内杂草丛生。随着,市政府对工业遗址保护的重视和“潮人径”建设,杂草乱树被清除,大量管理人员进入,船厂逐渐恢复昔日清洁干净的面貌。

  3.棠下凤凰山宋代黎待举墓及墓群

  穴前有凤凰池约30余亩,九塍十三坑,四水归源。黎鹏,字君则,号待举,是宋隆兴二年进士,奉旨任广州府学正,后定居新会都会里,去世后赐葬于棠下虎岭凤凰山。据黎氏族谱记载,近年来,黎待举后代名人辈出,有元末清初著名学者黎贞,清乾隆武解元黎大刚,清代外交官黎荣耀,现代名人黎雄才,黎子流等,自黎待举以来,历代黎氏有功名爵禄的后人才能安葬在凤凰山,目前有名人古墓葬十座,棠下虎岭凤凰山从而形成了广东黎氏先祖的古墓群。

  4.周恩来视察新会大泽旧址

  始建于中华民国初期,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五和二社社委会办公场所。旧址为典型的客家民居,坐北向南,为单层两进深三开间建筑,占地面积为176平方米,通高5.2米。墙身主要由青砖砌筑,两侧山墙为泥砖墙。中间前部是堂屋,后部为大厅,前后两进被天井隔开,左右两间为厢房。天井右侧为厨房,左侧为洗手间。前壁屋檐下画有壁画。

  2012年根据旧址现状,以保存原貌为主的原则对其进行了维修,于2013年3月完工。竣工后,根据历史文字、照片等有关材料和老党员的口述,精选了有关周总理当年视察大泽五和二社的照片、题词和实物等,进行重新布展。如今,周恩来视察新会大泽旧址已成为新会区“爱国主义及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

  5.林锵云故居

  林锵云故居一房一厅约30多平方,是清朝时期的大合园建筑民居群,共用屋内的大厅,住所分户居住,墙身主要由青砖砌筑,屋顶是横梁砖瓦。这座民居在2010年,罗坑镇政府、下沙村委会对林锵云故居进行全面维修。经维维修后,保存现状更完好。2014年下沙村委会多方集资28万多元把原下沙村大来里生产队队址翻新改造为林锵云故居展览室,林锵云故居展览室陈列林锵云同志领导珠江三角洲武装部队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事迹简介。林锵云故居为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慈溪本厚堂赵公祠

  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为该村开族宗祠,2014年完成全面维修。坐东北向西南,现为一路三进,现存前院、头门、前天井、中堂、后天井、后堂及两廊,通阔11.8米,通长57米,占地面积672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15平方米,中堂通高9.6米。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身,五岳封火山墙。头门木匾额刻有“宋室亲臣赵公祠”等字,门廊两侧有石包台,绘有多幅保存较好的人物壁画,门厅两侧有耳室。前天井及两廊加建屋面。中堂称“本厚堂”,架梁承13檩,圆形木质金柱。后部有木屏门。后天井两侧为两廊,六瓜柱承檁。后堂为13檁梁架,三面设有神龛。头门前有160平方米的院子,三面建有围墙。该祠堂有一定规模,壁画保存较好,是宋室皇裔村的代表建筑之一。

  7.宏仁堂薛氏祖祠

  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祀开村始祖友兴公,曾用作校舍,2008年维修后用作文化活动室。坐东南向西北,三路两进,通面阔20米,通进深29.85米,占地面积599平方米,后堂通高7.5米,具有一定规模。砖木结构,木雕工艺较好,硬山顶,龙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头门为十三步架,梁架抬梁式,承13檩,木匾额刻“薛氏祖祠”,木楹联为“宏图远达;仁里安居”。天井地面铺水泥。两廊卷棚顶,承6檩。后堂称“宏仁堂”,为十五步架,抬梁式梁架,承15圆檩,瓜柱承重,圆形木质金柱,前檐设石栏板,后部设神台供先祖牌位。中路两侧为两厢,两进一天井,硬山搁檩式,保存较好。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