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国务院侨办一向重视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近二十余年间,根据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要求,为满足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和汉语知识的愿望,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华文教材和读物,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帮助、推动和规范作用。
80年代,国侨办组织编写了《汉语》、《初级中国语文》、《幼儿华语》、《童话》以及《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地理常识》、《中国历史常识》等课外读物,给海外中文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995年起,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国务院侨办集中人力物力,组织相关院校编写了一批高水准的汉语教材。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编写的《中文》教材是专供海外周末中文学校使用的。编撰人员对海外学生比较了解,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周末中文学校的学制、课时等具体情况,在教材的总体内容、课文篇幅、各册教材的衔接等问题上都作了周密的考虑,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因此本教材编写对路子,针对性强,教材的内容和出版质量都较从前大为提高。这套教材发行后,得到海外中文学校的充分肯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曾一度供不应求,修订加印多次,现已成为海外华校汉语教材中的精品。
针对海外华校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满足各类学校的不同需求,目前,国务院侨办决定推出《中文》教材繁体版。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新教材将于今年秋季出版发行。
|
本报讯:2003年6月20日,北京华文学院在新落成的学术报告厅里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全院师生和四位院领导亲临现场聆听了学生们精彩的演讲。
通过各班级的初选推荐,来自澳大利亚、韩国、印尼、泰国、日本、蒙古、马达加斯加和香港的12位学生参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学习汉语的经历、北京的人文风貌、中国的饮食文化、居住国的风土人情,特别讲述了“非典”期间在北京坚持学习,从心理上如何面对SARS疫情的切身感受。虽然他们到北京学习汉语时间不长,三位初级班学生来校不到一年,但他们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表现了对祖籍国文化和汉语的深刻理解,反映出北京华文学院对华侨华人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独特效果。
六位高级教师和部分处室领导担任了评委,评委们从发音、语调、节奏、感情、台风等方面给予现场评分。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印尼的中级班学生王征芳获得一等奖。
院领导为全体参赛学生颁发了一、二、三等奖。彭俊院长在总结讲话中,祝贺同学们取得的好成绩,感谢老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鼓励同学们继续学习好汉语,更全面地了解祖籍国文化,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海外华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指出,演讲比赛是有效提高汉语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好形式,能够全面锻炼同学们综合运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希望年轻教师从理论上加强研究,使之成为学院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实践的特色活动。
又讯:北京华文学院长期班学生洪安妮、王征芳、王美衣三位同学的“怀念我的小学老师”、“游九寨沟”、“难忘的九寨沟”三篇作品,于2003年6月3日,在印尼的《千岛日报》第7版上刊登,在海外获得很好的反响。
|
|